成本壓力“倒逼”國內光伏業轉型升級
隨著《新材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出臺,未來新能源領域所用材料必然成為政府鼓勵的重點之一。
以風電和光伏兩大行業來看,政府對前者的規劃被認為是能夠實現的,而光伏方面的規劃則顯得有些保守。兩行業的專家及企業界則認為,我國政府今后若能有更具體的鼓勵政策,會根本上推動幾大行業的變革性發展。
風電新增裝機6000萬千瓦
在新材料規劃中提到,“‘十二五’期間,我國風電新增裝機6000萬千瓦以上,需要高性能玻璃纖維50萬噸,高性能樹脂材料90萬噸。”
“高性能玻璃纖維和樹脂材料都是運用在風機葉片上的。”湘電風能一位高層表示,這兩種產品的總成本,占風機制造成本的25%到30%左右。如果風電新增裝機定在5年內達到6000萬千瓦以上,則比原先市場中猜測的5000萬千瓦目標有所提高。
分析稱,目前來看,我國玻璃纖維的總產能有200多萬噸,但高性能的玻璃纖維總量還較小。
九鼎新材董秘徐榮表示,目前我國已經是玻璃纖維的世界第一大生產國,但70%左右的產品還是運用在交通和建筑上,其余則是消費品、工農設備及電子電氣所使用,風能用玻璃纖維的量并不是很大,估計不到10萬噸。“現在我們的高性能樹脂纖維產品已通過了相關部門的鑒定,正在準備量產。預計‘十二五’期間可以達到10萬噸的總量。”
有業內人士表示,現在發展高性能樹脂和高性能玻纖確實是一種趨勢,這兩種產品都使用在風力葉片上。“我國的樹脂和玻纖技術,還與國外有一定的差距,除了通過技術改進后使葉片重量減輕之外,還要有更好的工藝與設計。比如說,現在海上風機的葉片,我們能使用國產葉片,但是葉片的材料如玻纖及樹脂等,我們對供應商的要求是,一定要采購海外進口產品。”
湘電風能前述人士也指出,在目前稀土價格波動劇烈的情況下,使用稀土制造的直驅型風機產品受到了很大的挑戰,而如果其他風電用材料能降價,將會降低企業的風險。“直驅型風機現在報價是在3900元/千瓦到4000元/千瓦左右,但仍要比不用稀土材料的雙饋機報價3700元/千瓦略高。而客戶目前則更愿意選擇雙饋機。如果說政府可以在風機材料技術上給予更多的支持措施,那么對于風機價格的整體下滑將有很大幫助。”
光伏產業目標偏保守
昨天下午,一位多晶硅企業高層楊先生也將新材料規劃的內容全部下載到了自己的電腦中,“在新材料規劃中提到,我國在5年內要建成太陽能電站1000萬千瓦以上,需要多晶硅8萬噸,低鐵絨面壓延玻璃6000萬平方米。”該高層指出,這個規劃明顯比實際情況保守。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監測顯示,目前我國大約有400萬千瓦的光伏電站規模,如果按國內的工程進度看,估計到2013年就會突破1000萬千瓦電站的建設量。
“再如多晶硅,現在國內最大的保利協鑫今年就有6萬噸的產量了,而2011年,我國光伏用多晶硅的消耗量大概為13萬噸,國內和國外各提供了7萬噸和6萬噸左右。”楊先生指出,如果規劃過大,反而會吸引過多的投資,導致產能過剩。“現在我們擔心的是,我國多晶硅企業的技術能力不能達標。國外先進的多晶硅生產線,由于其技術成熟,生產成本能控制在20~25美元/公斤,而國內只有少數公司能達到這一數字。”
楊先生說,盡管2011年我國進口多晶硅的采購成本是在58美元/公斤,而且2012年,即便是多晶硅降低到40美元/公斤,國內個別多晶硅企業還有毛利空間,但假設海外各國的光伏補貼一降再降,那么組件等下游廠商肯定會繼續向多晶硅公司壓價。“其結果將是,我國大部分多晶硅公司都將宣布倒閉,國內組件企業只能求助于海外公司的低價多晶硅產品。這對多晶硅行業的發展將帶來很大挑戰。”
去年第三、四季度時,我國43家多晶硅企業中,陸續有30家左右都宣布間歇性停產,因為下游光伏公司的多晶硅采購額已低于其承受能力。
當然,從某種意義上說,市場競爭激烈之后必然會讓國內多晶硅企業想辦法降低成本,而且也會減少一些盲目的投資者數量,但政府如果可以給予多晶硅企業更多的優惠措施及財政支持,也會讓部分多晶硅企業在短期內渡過難關,同時企業也可以將更多資源投入轉型升級以及研發等工作上面。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