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鯰魚”的“使命”
此前,國內對于進口大片的分賬比例大致是:院線1%~2%、影院50%、外方13%、包括發行方在內的其他中間環節是35%左右。
如果進口片分賬比例提高到25%,也就意味著其他各個環節分攤剩下的75%。
以13億元票房的《阿凡達》為例,按照分賬片票房分配模式,票房在達到5000萬元后,每增加1000萬元,外方增加0.5%的分賬比例,最高,外方可拿到17%,如此,外方就獲得2.21億元,院線與影院獲得近7億。
這樣,留給發行方中影集團等在內的份額依然達到4億元左右。
目前其他環節的分賬比例如何調整尚待明確,但收入攤薄已經明了。
“不知道25%是一個臨界點還是最高點,如果是一個臨界點,相對于過去,損失可能更大。”一名電影發行公司負責人表示。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受影響比較大的還是以依賴進口片為主的公司。
以華影為例,其2011年發行影片的票房成績是37億元,其中國產影片10億元,進口片達27億元。
今后,外方分賬比例將比《阿凡達》這樣的熱銷影片至少再提升8個百分點。
“這肯定會從各方面找回來的,還要看未來的細則。”黃群飛表示。
“我們并非是羊”
一些中小電影投資者擔憂,國產影片會不會成為“炮灰”。
以2009年的460部電影為例,其中400多部對于大多數觀眾是陌生的。
“就100億元的市場,大家都血拼成這樣,就別說與好萊塢電影相比,去全球分票房了。”一名曾發誓離開電影圈的電影公司負責人表示,“如果中國電影還是這樣非理性地發展,大家不團結,這個市場永遠都做不大。”
當每個投資方都認為自己的影片是最好的時候,銀幕和檔期之爭便成為沒有硝煙的戰爭。
2011年,中國電影總票房交出了增速30%的成績單,但全國銀幕數量則從2011年年初的6256塊猛增到9000塊,增幅50%。
2010年中國內地一共引進了16部特種電影(3D和IMAX),總票房超過了33億元,占2010全年總票房的三成以上。
“文化產業,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文化與科技的結合,但很多電影人之前對科技是不重視的,特種片的引進,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國內電影人。”周凱旋說,《龍門飛甲》(5.5億元票房)與《金陵十三釵》平分秋色已說明中國電影有這個能力提升。
“這是個與狼共舞的時代,我們并非是羊。”他說。
這代表了本土電影人的主流觀點。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積極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
業內人士認為,這次引進的影片以IMAX和3D電影為主,可以看出是以促進技術發展為目標。
新華社援引業內人士的話稱,引進大片的同時也將開啟中美聯合制片的新篇。如果美方在內地開設聯合制片基地,中國必將收獲更多好處。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