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車利潤不敵修車 2012汽車用品市場規模將破5500億
賣車不賺錢,修車賺錢?
受經濟不景氣等不利因素影響,國內車市依舊低迷,在這種情況下,“賣車不賺錢,修車賺錢”成為汽車流通行業從業者的共識,但是潛力巨大的汽車后市場卻因長期散亂差而遭遇無法做大的尷尬。
上周,在“2012中國汽車消費論壇”上,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宋濤表示,該協會爭取在今年上半年拿出相關領域的行業標準。
不過,相關企業卻對此并不樂觀。北京某連鎖汽修店負責人高松坦言,售后市場利潤的確高,但無序競爭現象嚴重,等待國家政策和行業標準已經好幾年了,今年出臺估計夠嗆。
利潤將轉移后市場
車市進入“寒冬”之際,后市場卻一片春意融融。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會長于元渤近日公開表示,售后服務的利潤是整車銷售利潤的三倍,預計中國汽車后市場到2012年將增至約49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26.9%,而到2016年將突破7000億元。
新車銷售增速放緩,正在催生中國的汽車經濟由銷售型向服務型轉型,汽車經銷商大多已意識到汽車后市場消費將迎來高峰期。
中國正通汽車服務控股有限公司后市場負責人劉加兵稱,經銷商新車銷售的利潤在下降,未來汽車經銷商的出路是以汽車銷售和售后服務為基礎,打造金融保險和汽車改造業務新的利潤增長點。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在國外成熟的市場中,整車的銷售利潤約占整個汽車行業利潤的20%,零部件供應利潤占20%,而50%至60%的利潤是在服務領域中產生的,而目前國內汽車銷售額中,整車制造商的占比約為43%、配件占37%,而服務的比重過小,經銷商零售占8%、服務僅占12%。由此可見,汽車服務市場上升空間巨大。
業內專家更是預測,目前中國首次購車比例高達80%,一旦中國的首次購車比例下降到50%,“汽車后市場”的容量將會更大。
外資公司已經盯上這塊市場,博世已在國內建立500多家汽車維修店,日本最大的汽車用品經銷商“黃帽子”計劃在2015年前將中國直營店和加盟店數量增加到500家,美國通用汽車集團下屬的維修連鎖企業AC德科目前已在國內主要城市布局。據不完全統計,至少30家國外知名汽車服務企業有進軍中國市場的計劃。
面對眾多外資企業搶灘登陸,國內的民營企業也開始涉足汽車后市場。北京馳耐普、正大富通、中車汽修、車爵仕等連鎖企業相繼崛起。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汽車用品市場總量達到4300億元,2012年汽車用品市場總量預計將突破5500億元,汽車用品行業經銷企業超過十多萬家。
粗略統計,在汽車用品市場,車載汽車產品利潤率為50%左右;車蠟、座椅墊利潤為90%~110%;車用香水的利潤率更高達500%。
不過,汽車后市場至今尚無一家占有較大市場優勢和消費者認知度的全國性知名連鎖品牌,企業發展面臨著誠信危機、行業標準缺失、人才極度缺乏等諸多困境。
亂局待規整
“4S店在售后這塊利潤很高,我的貨跟4S店貨源一樣。”高松稱,單以腳墊為例,同樣的產品,在品牌4S店里,標價1000元左右,而在他的連鎖店里,只賣600元。而汽配城、路邊汽修店里的假冒偽劣產品比比皆是,價格也有高有低。“看著差不多樣子的腳墊,賣100元的也多得是。”
價格混亂是汽車后市場一大突出的頑疾。一方面由于汽車消費者對相關產品認知度不高,市場處于初期發展階段,而更重要的是汽車維修方面的法規和標準極不健全,整個國內的汽車后市場處在一個法規真空狀態。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了解,在汽車配件領域,連行業性質的指導規范都沒有,而在汽車美容、汽車用品領域,更是標準全無,無論質量標準還是定價標準。
“之前各方對于汽車后市場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國家沒有政策扶持,行業又缺乏統一的標準,正規企業在混亂的市場中很受打擊,汽車后市場并沒有隨著汽車市場的壯大而產生規模效益。”高松坦言。
零部件銷售、售后保養缺乏規范等問題已經成為阻礙我國汽車后市場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顧翔華表示,汽車后市場的產業結構過于分散,急需調整,不過,要想規范整個行業以及做到業態整合非常困難。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