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電視劇市場增長空間有限 影視公司上市圈錢忙
國內各大影視公司正在抓緊時間上市。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了解,2月1日,擬創業板上市的華錄百納已經開始招股,另一家影視制作公司海潤影視也計劃于2月14日在香港掛牌,兩家都是內地電視劇制作龍頭企業,分別計劃融資6.31億元、15.6億港元。
除了已經上市的華誼兄弟、華策影視等,慈文影視、小馬奔騰、金英馬等影視制作企業也在為上市而努力,電視劇產業資本活躍程度空前高漲,這與國內將近80%的電視劇虧損或者不盈利的狀況形成鮮明對比。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監測顯示,去年國內電視劇產量近兩萬集,位居世界第一,約有75%虧損,10%左右幾乎不盈利,在這種情況下,影視公司此刻選擇上市意欲何為,是“圈錢”還是“搶地盤”?
資本的豪賭
“投資5000萬的《孫子大傳》過了三年仍未進入電視臺播放、《后宮甄嬛傳》至今尚未能進入衛視播放渠道,還有很多電視劇根本就沒能獲得播放許可證,大量電視劇虧損,有的公司甚至因為一部劇虧損被拖垮。”一位資深影視產業研究人士坦陳。
既然這么多電視劇不賺錢,為何還要生產?
有分析指出,首先,電視劇行業不差錢。隨著房地產不景氣、股市低迷等因素影響,大量資本進入影視投資,盡管相當一部分是盲目投資,但是給電視劇制作帶來了充足的資金。
其次,賭運氣,盡管大量電視劇不賺錢,但還是有一部分電視劇能夠賣出每部上億元的天價,這也讓一些投資者心懷僥幸,繼續投資電視劇制作。如《我的團長我的團》曾經創造了聯合購買單集超百萬元的紀錄,逾4000萬元的首播價格已經被視為天價。而今,不少電視劇單集甚至達到200萬。演員片酬也直線上漲。
最后,網絡視頻市場增長迅速帶來希望,目前我國網民超過3億,視頻用戶不斷增加,網絡版權價格也空前上升,2005年至今已經翻了十番,一些網絡版權價格已經接近衛視購買價格,增幅令人驚嘆。
不過,最主要還是大量資本的進入。首都廣播制作業協會會長尤小剛用“虛火”來形容電視劇市場,各種熱錢往里堆,數千家機構在生產,“卻僅有屈指可數的播出機構,不過剩才怪”。而美國每年才生產3000集電視劇。
廣電總局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超過4100家持有《制作許可證》的機構,這個數據還在不斷上升。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