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新能源汽車業銷量僅萬臺 市場全面打開遙遙無期
日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了一項數據,數據顯示去年中國汽車整車企業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分別為8368輛和8159輛。此后不久,工業和信息化部(簡稱工信部)也發布數據稱,去年列入《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應用工程推薦車型目錄》的車型共生產12784輛,同比增長74.3%。
分析稱,上述兩組數據略有不同或源于統計口徑,201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真實銷量應在1萬輛左右。
距離門檻有些遠
就新能源汽車來說,年產銷10萬輛是最起碼的“門檻”
一年銷售萬輛新能源汽車,到底是多還是少?
全國清潔汽車行動專家組組長王秉剛認為,“如果和國家‘十城千輛’工程目標比,2011年應該說基本達到要求。”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料顯示,“十城千輛”工程于2009年1月啟動,計劃每年發展10個城市,每個城市推出1000輛新能源汽車開展示范運行。每年上路的新能源汽車大概在1萬輛左右。王秉剛同時表示,“如果和25個示范運行城市2011年總量約5萬輛的規劃目標相比,就還有很大差距。”
搜索各示范運營城市2011年新能源汽車的使用情況,可以發現新能源汽車主要集中在公交、郵政、電力、出租、公務車等公用領域。即使是宣稱全部銷往私人市場的江淮汽車,購車人也主要是江淮內部員工和供電局部分員工。目前,新能源汽車的購買和使用還具有強烈的示范運行特征。
“我國新能源汽車仍然處在導入期,產品數量規模還是小。”王秉剛說,創新型工業產品的發展都會經歷從醞釀期、導入期、快速增長期到成熟期的過程,當產品達到一定規模、市場可以接受的時候,才是導入期結束的標志。就新能源汽車來說,年產銷10萬輛是最起碼的“門檻”。2011年的近萬輛,說明我國新能源汽車還處于導入期的初期。但各個產品狀態又不盡相同,如混合動力公交車接近導入期結束點,而純電動車更靠近導入期初期。
長安新能源汽車公司副總工程師周安健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車的銷量還是少,對長安新能源汽車來說,至少實現一年銷售一萬輛,才能基本達到盈虧平衡點。
誰絆住了增長的腳步
技術上不成熟、配套設施點散量少等,都是市場打不開的重要原因
家住北京市門頭溝區的劉先生去年想買輛車,最近聽說北京要出臺鼓勵私人購買純電動車的政策,不用搖號,直接上牌,這個消息讓他很心動。可是跑了多個汽車銷售市場和不同品牌的4S店,發現幾乎看不到純電動車的影子。
一車難求固然尷尬,但是經銷商也有他們的擔憂。不少經銷商反映,私人消費者購買新能源車的很少,甚至連咨詢都不多,價格高是最主要的因素,同時,使用安不安全、去哪里充電、充一次電能開多遠等都是現實問題。
王秉剛認為,在私人市場難以啟動的背后,反映出汽車企業還拿不出更多好產品、電動車基礎配套設施點散量少、充換電等商業模式運營不成熟等一系列問題。
即便是在示范運行市場,新能源車也不是“有求必應”。不少用車單位都曾在招標時遇到“買不到車”的情況。
“純電動車確實與用戶期待存在一定差距。”周安健說,目前純電動車技術上還不夠成熟,電池和安全性是全球電動汽車業面臨的共同課題,國外企業的確“跑在前面”,但是我們被“甩得不遠”,千輛以下的純電動車企業還可以供應,但這和很多城市上萬輛的需求的確距離有些遠。
混合動力車則是另外的問題,周安健說,由于新能源車目前采取的是按訂單定生產,從接單到采購到生產的全過程要花費將近3個月,這就需要用戶提前下訂單,偏長的周期有時難以滿足較急的供貨需求。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