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奶粉”擠壓國產奶生存空間 現狀短期內極難改變
盡管衛生部一再發文禁止嬰幼兒配方奶粉進入醫院環節推銷,但眾多廠商依舊置若罔聞。國產品牌相對較少“攙和”其中,是國內廠商更聽衛生部的話?業內人士坦言,當然不是,即使進入推銷,也不能獲得父母們的青睞。 “自從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后,國產品牌奶粉的聲譽受到嚴重影響,至今沒有恢復。如果想要進入醫院推銷,一定要獲得其默認,并支付比較高的‘入場費’。但對于醫院來說,國產奶粉聲譽不佳,并不愿意讓其進入推銷,以免發生安全問題,容易被父母追責。而國產品牌奶粉在與洋品牌的貼身競爭中更沒有優勢,所以也逐漸放棄了這一渠道。 ”
三年四次集中漲價,換配方改產地都是理由
自2008年,三鹿奶粉爆出“三聚氰胺事件”后,洋品牌奶粉就進入集中漲價期,三年之內共有四次集中調價,包括美贊臣、雅培、多美滋、雀巢、惠氏、明治、美素等品牌在內的洋奶粉,每次提價幅度均在10%左右。據悉,2008年以來,經過多輪漲價潮,部分外資品牌奶粉價格上漲50%左右。
根據王丁棉的觀察,“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后到現在,洋品牌奶粉整體的提價幅度近50%。 “2008年之前,市場上洋品牌奶粉每罐的價格集中在150元到200元,經歷幾輪提價后,現在至少提價50元,多的能夠達到100元。 ”
是嬰幼兒配方奶粉的成本在短短三年間大幅提升了?從三四萬元一噸的高位跌落,目前僅2.9萬元/噸的原料奶粉打破了這一說法。那除了原材料價格上漲這個“萬金油”理由外,還有什么說法呢? “洋品牌奶粉如果要漲價,手段可謂五花八門。 ”王丁棉表示,換新包裝,推出新產品,配方升級,都是洋品牌奶粉常用的漲價手段。
“無論是更換包裝,還是升級配方乃至于推出新產品,其原材料的成本變化不會很大。 ”他表示,嬰幼兒配方奶粉的基礎營養就是蛋白質、鈣質等,基本上所有的奶粉都以統一基礎來生產,再添加不同含量和成分的微量營養元素,總體上大同小異。“即使推出所謂的新產品,實際內容也可能一樣。”在更換新包裝的同時,廠家很可能將原來的1000克聽裝改為900克的凈含量,由大變小變相漲價。由于原產地的變化導致的關稅變動也會轉嫁到消費者的頭上。如某品牌洋奶粉原本全部從新加坡原裝進口而來,新加坡作為自由貿易區,進入中國市場的產品為零關稅。隨著中國市場的擴容,產品供不應求,該品牌增加產自澳大利亞牧場的產品,但進口關稅卻提高到8%、9%,因此在國內市場全線提價銷售,讓消費者買單。
關稅降低消費者未得真實惠,受益還是企業
去年12月,財政部在其官方網站發出公告,宣布從2012年開始,包括嬰幼兒配方奶粉在內的730類產品將降低關稅,平均稅率僅為4.4%,比最惠國稅率低50%以上。但業界普遍分析認為,關稅下調難以阻止洋奶粉價格年年上漲的步伐。
“關稅下調?沒聽說過。 ”在家樂福超市的嬰幼兒配方奶粉專柜前,一名促銷員表示并不知道關稅下調,近期她所負責的品牌嬰幼兒奶粉并未出現價格下跌。她坦言:“從我開始在這兒銷售奶粉,就沒見過它跌價。 ”
“降價?看目前的勢頭是不可能的。 ”王丁棉說,洋奶粉在內地售價正在越來越快地打破400元大關,僅靠關稅下調就阻止其上漲勢頭的想法顯然“不靠譜”。 “說到底,洋奶粉價格高企的原因不是關稅,不是成本,而是追求高利潤! ”
專家認為,鑒于洋奶粉定位于高端市場的營銷策略,即使關稅下調,消費者也很難從中享受到太多的實惠。上海交通大學海外教育學院稅務教研組組長汪蔚青表示,洋奶粉、化妝品等在中國都有其各自的市場定位和營銷策略,一定會繼續維護自己高端市場定位的形象。 “關稅降低未必會給消費者帶來實惠,真正受益的可能還是外資奶粉企業。 ”
反思
為何國產奶粉難獲消費者信任
說漲就漲,外來的洋奶粉究竟底氣何在?究其原因,不外乎三條:三聚氰胺事件影響仍未消退,消費者對其安全、品質存在信任危機;國內乳業標準降低,大企業窩里斗,惡性競爭;洋品牌奶粉多年經營,已經在我國嬰幼兒市場上擁有較高的話語權和定價權。
“盡管三聚氰胺事件過去了3年,但乳業的傷口依舊沒有愈合。”王丁棉表示,在2008年以前,國產品牌奶粉占據國內7成市場,洋品牌奶粉僅為3成,但三聚氰胺事件成為一道 “分水嶺”,國產品牌奶粉至今沒能重回消費者的心中。談及現狀,他頗感無奈,一系列的數據已經能夠說明問題。
近日召開的中國國際乳制品交易會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洋奶粉品牌在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占據60%至65%的份額,在中國高端奶粉市場所占份額達90%以上,掌握了我國中高端奶粉市場的定價主導權。
據前瞻資訊數據中心監測,2010年我國進口奶粉41.4萬噸,增長 67.8%;平均價格為每噸3352.8美元,上漲42.6%。2011年,預計進口奶粉總量再創新高,可達60萬噸。
“這兩年國內乳制品的市場消費總量在提高,但國內生產規模卻沒有明顯變化,增長去了哪里?流向了國外。”王丁棉表示,近年來,各地陸續出現殺牛倒奶的情況,盡管并非大面積擴散,但依舊值得注意。此外,“如今國內市場除了洋品牌采用進口奶源,甚至國內品牌也紛紛引進國外奶源,利用資本加概念的優勢爭奪市場,對于中國的奶農來說無疑是一個打擊。”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