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美國和中國成世界兩大數字中心
(圖片來源于網絡)
當前兩大數字中心控制著數字世界:美國西海岸和中國東海岸。按市值計量,這兩個黃金海岸擁有排名前10大互聯網公司中的9家以及排名前20大互聯網公司中的18家。
在線搜索、社交媒體和電子商務的頂尖企業要么分布在中國東海岸要么在美國西海岸。與競爭對手相比,他們的領先優勢更大,他們也是下一個經濟時代冉冉升起的璀璨明星。
世界即將經歷熊彼特式的創造性破壞周期(熊彼特創造性破壞:資本主義是通過創新而非價格競爭進而破壞經濟結構。每一次大規模的創新都淘汰舊的技術和生產體系,并建立起新的生產體系),在該周期中,數字技術將在其他行業引發廣泛的破壞。報紙和唱片公司已經經歷的事情將很快在所有行業發生。在未來的5年里,數字技術可能會擾亂汽車、金融服務、醫療保健和零售等諸多行業的大量市場資本。
該周期的創建階段很可能在未來加快步伐。我們還不知道誰將獲益。這兩大數字中心會保持不變,還是收益會分散得更廣?
眾所周知,這兩個黃金海岸都有一個顯著的優勢:它們通過眾多數字化行業的頂尖企業,創造了巨大的價值,積累了無窮的財富和力量。
數字巨頭不愿在未來面對數字巴爾干化和保護主義抬頭的緊張局勢,如果其他國家和公司大量被排除在數字創造的成果之外,上述情況的出現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我們正處于一個轉折點。它究竟是為實現更大的平等,還是只為少數人創造機會?
通過思考三個主要的不確定因素以及解決這些不確定因素的方案,高管和政府官員等可以在塑造數字化未來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1. 政府是否會以保護當地產業的為由建立限制經濟和數字活動的數字墻?
2. 其他國家是否會培育當地領先企業,并創建與硅谷及中國東海岸創新城市構成競爭或相媲美的創新中心?
3. 中國的數字巨頭在海外的擴張是否會一直取得成功 ,以及與當地企業的合作是否會收獲更大的成功?
這些問題的答案將影響未來幾十年的國家競爭力、財富分配、權力以及消費者的選擇。
下一場“戰役”
贏家通吃的經濟政策有利于美國和中國的企業,它們能夠利用國內大型市場實現規模化。因此,美國和中國黃金沿岸的企業基本上都在線搜索、社交媒體和電子商務領域取得了勝利。
如今,這種競爭正轉向更為傳統的行業。優步(Uber)技術和Airbnb是數字顛覆的最著名例子,但并非只有這兩家。谷歌新建Alphabet集團是為進入幾個新市場的開路,包括無人駕駛汽車、智能住宅、智能城市和健康醫療。管理著全球最大貨幣市場基金的阿里巴巴,也在金融服務領域扮演著類似的角色。亞馬遜收購全食超市,或許是數字世界與現實世界融合的最純粹表現。毫不奇怪,亞馬遜進軍藥品零售領域的想法損害了醫藥類股。中國和美國的許多數字巨頭都在投資人工智能和其他技術,這樣可以促使它們進入其他行業。
被稱為獨角獸的公司——價值超過10億美元并且創辦時間相對較短的私營公司——也在進行著這樣的游戲。根據CB Insights的說法,這些公司目前活躍在20多個行業。事實上,金融服務領域中獨角獸企業的中值,如陸金所和Stripe,要大于消費者互聯網獨角獸企業的中值。
財富、價值和力量的集中
在美國和中國的少數幾家公司中,數字活動的集中度對財富、價值和權力有著巨大的溢出效應。這些公司的大多數員工都是本國居民:谷歌和Facebook的員工比例為75%,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中國三大線上公司)的員工比例超過95%。這些員工的薪水和股票期權都很豐厚,他們更有可能跳槽到另一家數字巨頭或附近的初創企業,而不會考慮該地區以外的企業。
因為內部人士和風險資本家大量地持有這些公司的股票,所以財富往往會集中在這些給定區域內。例如,2014年Facebook以190億美元收購WhatsApp時,被收購方擁有55名員工。這相當于每個員工創造的價值超過3億美元。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是唯一一位擁有近20%股權的風險投資家,其在這筆交易上賺得了50倍的投資資金。
從2010年到2016年,Alphabet、Facebook、亞馬遜、微軟和蘋果的市值增長了2.3萬億美元。相比之下,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的28家非AFAMA公司的市值增加了1.7萬億美元,是AFAMA公司的7倍。與此同時,在中國,阿里巴巴和騰訊被納入全球市值最高的10家公司之中,加上百度,它們的市值總計接近1萬億美元。
獨角獸企業正在重復這種集中模式。半數的獨角獸企業分布在美國,148家美國獨角獸企業中有近三分之二分布在加州。中國的獨角獸企業數量是歐洲的兩倍之多(分別為69家和33家),中國獨角獸企業的平均估值較歐洲要高得多。更重要的是,硅谷經常收購歐洲有前景的數字創業公司——比如Skype和人工智能先鋒DeepMind。實際上,從2011年到2016年,AFAMA公司收購了53家有前景的歐洲科技公司。在許多情況下,與收購Skype后一樣,收購事件發生后,歐洲業務規模便會引起萎縮。
預測和塑造未來
殖民歷史表明,各國最終都希望獲得政治和經濟主權。換句話說,隨著數字技術侵入傳統產業,當前的模式不一定代表未來的趨勢。公司和國家仍然有自己的機構和能力來塑造自己的命運。
許多公司已經開始采取行動。例如,歐洲汽車制造商正在大力投資數字活動,而金融機構則在探索區塊鏈和其他顛覆性技術。然而,在沒有遭遇迫在眉睫的生存威脅的行業,這種努力就不那么明顯。所有公司都必須在數字戰略和活動上加倍努力——包括創建生態系統和其他前瞻性聯盟。
隨著人工智能和其他技術的普及,各國幾乎都會會面臨失業問題。但如果他們的政府肯花時間為熊彼特周期的創造階段做準備,那么這些國家最終將從復興和創造就業中獲益。在從破壞到創造的過渡期間,各國政府應與企業家和傳統公司密切合作,通過持續的職業培訓緩解面臨失業工人的困難,并鼓勵發展地方數字生態系統。
但即使有了這些措施,在宏觀經濟層面也有很多事情要做。前面提出的三個問題有助于揭示可能重塑競爭環境的潛在情景。
政府會建立數字墻嗎?許多國家認為,從數字巨頭那里獲得當地活動的報酬符合他們的合法利益。例如,愛沙尼亞,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正在推動一種對數字巨頭征稅的新方式,而歐盟在2017年6月因在搜索結果中優待其旗下的比價購物服務而對谷歌處以27億美元罰款。
然而,這些措施很容易演變成保護主義。信息技術產業委員會已經在13個歐洲國家確定了至少22項法律來規范數據的本地化。更廣泛地說,其他研究表明在95個國家發現了近300項法規。而且這個數字每年都在增長。在德國,電信供應商被要求于規定的時間內在德國境內存儲元數據。
雖然這些措施通常是以維護隱私和安全的為由制定的,但它們也可以導致抑制經濟活動的數字危機。歐洲國際政治經濟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2014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最近頒布或提議的壁壘可能會使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略有下降(下降0.1%),而其他市場(如歐盟下降0.4%)和越南(下降1.7%)的GDP降幅更大。
其他國家會發展地方頂尖企業和創新中心嗎?許多國家嘗試過,但很少有國家成功地開發出大量的創新企業。也許最引人注目的特例是以色列的Yozma(希伯來語中意為“主動”)的成功,這是一個價值1億美元的風險投資基金,最初是國有性質,但現在是私營企業。
各國政府應該在鼓勵創業精神和地方所有權上加倍努力。例如,政府可以幫助企業更容易選擇保持獨立,而不是被收購。這些政策可以幫助創建獨角獸公司,并最終創造出數字領導者。例如,如果歐洲能產生更多像Spotify這樣的公司作為榜樣,那么其他創業型公司可能就不會這么早就被收購。
各國政府還可以與私營部門合作,減少“數字摩擦”——阻止各國發展強勁數字經濟力量的的阻力。數字摩擦小的國家擁有互聯網經濟(整體GDP的一部分)是數字摩擦大的的國家的兩倍。在其他政策不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減少數字摩擦可能會鞏固美國數字巨頭在這些國家的地位。
努力在歐洲和其他地方建立一個統一的數字市場也具有意義。法國交友網站Meetic提供了一個管理跨數字邊界難題的案例研究。該公司比其美國競爭對手Match.com早成立3年。但是,與這家公司不同的是,Meetic與15個歐洲國家不同的監管和消費者行為有沖突。Match.com最終買下了這家公司。
中國的數字巨頭會向海外擴張嗎?中國的數字巨頭既擁有海外擴張的規模,也擁有拓展海外市場的專業技能,但迄今為止,它們的擴張力度還沒有那么大。只有52%的在線滲透率,中國仍有開發的潛力。但他們也可以通過海外擴張來實現增長。通過在其它市場與規模較小的公司合作,中國巨頭可以幫助平衡目前受美國巨頭影響的全球競爭環境。
一些中國數字巨頭已經走向海外。這些公司經常與當地企業合作,將其合作伙伴對當地市場的深入了解與其自身強大的技術相結合。在印度的兩項合作中體現了這一策略:騰訊對Hike Messenger的投資,阿里巴巴對Paytm的投資及合作。與阿里巴巴的合作幫助Paytm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成為全球第三大移動支付平臺。
這種模式也可以在其他地方發揮作用。中國的數字巨頭已經了解了國內各個階層的消費者的需求和行為。他們還知道如何開發創新的商業模式,滿足B2C和B2B的需求,以及如何與合作伙伴合作。
通過與海外合作伙伴合作的意愿,中國公司也可以為美國的“一刀切”方法提供一個受歡迎的替代方案。如果歐盟和其他區域經濟組織與中國的同行合作,允許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及其數字創新生態系統,這種聯盟可能會特別強大。
中國要發揮這一作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阿里巴巴在海外收入占總收入的份額高于百度或騰訊,但也僅為11%。然而,該公司的目標是到2025年實現海外收入占總收入的一半。
隨著美國的在線生活方式繼續迅速蔓延,對其他國家的行業市場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例如,在帶寬需求旺盛的韓國,谷歌在過去六年里取代了當地公司Naver,成為領先的搜索引擎。Facebook和Instagram正在與當地老牌的社交媒體進行競爭。其他市場——包括印度、東南亞和中亞、中東和非洲——仍然相對開放,大多數傳統行業也是如此。
在這個新時代,美國的作用和戰略將至關重要。由于美國目前從現狀中獲益,它似乎不愿讓其他國家有能力培育自己的數字經濟。但這種觀點是短視的。Walt Mossberg(前《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和一位頂尖科技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之間的對話很有啟發意義:“你只要把貪婪控制在5%,你就會收獲人們100%(甚至不止)的喜愛。”“美國企業在海外受到詆毀,與各國提高數字壁壘的利益一樣,也不符合它們的長遠利益。”
包括美國和中國在內的企業和國家有機會定義一個更廣泛地分配價值、財富和創新的未來。這個未來取決于一個集體的認識,即數字創作的回報應該超越在線搜索、社交媒體和電子商務領域。在歐洲殖民時代結束后花費了幾十年的時間才達到了全球平衡,而這條道路對于實體商品貿易來說是崎嶇不平的。隨著新時代步伐的加快,數字化之旅也應該加快。讓我們也一道期望決策者和高管們銘記阿歷克西·德·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法國歷史學家、社會學家)的話:“當過去不再照亮未來時,靈魂在黑暗中行走。”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注明來源!(圖片來源互聯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