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業分析報告:煤炭市場過剩狀況明顯緩解
據國家發展改革委提供的最新數據,今年以來煤炭化解過剩產能1.11億噸,完成年度目標任務量的74%,煤炭市場的過剩狀況有明顯緩解;鋼鐵方面,今年以來化解過剩產能超過4000萬噸,還有1億多噸的地條鋼也由于安全標準、環保標準等禁止生產。
去產能成效顯現
隨著過剩產能的有序化解,工業產能利用率顯著提高。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6.4%,比上年同期提高3.4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上半年工業企業利潤快速增長。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6.9%,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1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加快0.9個百分點。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對第一財經表示,這一積極變化與我國持續性地調結構、去產能不無關系。
“效益的提高跟降成本有關,我們5年來持續不斷地調整,到今年顯現了一個非常好的結果。國企的增加值和利潤上來了,僵尸企業出清后市場的供求關系也得到改善,這一情況有望保持下去。經濟內生的趨勢很明顯,增長活力很足。”胡遲說。
去產能的不斷推進,其積極成效也在逐步顯現。鋼鐵煤炭去產能半年任務的提前完成,使行業的供求關系得到全面改善,工業擺脫了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持續下降的困局。煤炭、鋼鐵價格的上漲均推動利潤向相關企業聚集。
7月,鋼鐵板塊的上市公司紛紛發布上半年盈利和虧損大幅減少的業績預期。中鋼協發布的重點鋼鐵企業盈利情況顯示,前5個月企業的盈利總額已達378.85億元,超過2016年全年盈利額331.5億元,銷售利潤率為2.68%,較2016年回升1.36個百分點。
蘭格鋼鐵研究中心主任王國清表示,鋼鐵行業需求向正規產能轉移,在效益好轉的刺激下,鋼鐵企業生產效率明顯提升。
與此同時,來自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部門的最新信息顯示,上半年我國共取締、關停“地條鋼”生產企業600多家,涉及產能約1.2億噸。取締地條鋼的直接影響是,正規的鋼鐵生產已經加快。據中物聯鋼鐵物流專業委員會發布的指數報告,6月鋼鐵行業生產指數為58.6%,較5月份上升0.4個百分點。
鋼鐵研究總院華東分院副院長劉劍輝表示,取締地條鋼使鋼價尤其是螺紋鋼價格再次進入上升通道。地條鋼反彈的可能性較小,因為業內普遍認識到落后產能和地條鋼在產品質量和環保方面的危害。
煤炭方面,最新一期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報收于582元/噸,環比上漲1元/噸。該指數已連續第六期上行,累計上行20元/噸。
山東兗礦集團有限公司營銷中心副主任高峰表示,去產能之后,煤炭企業效益回升。增加的效益一方面用來償還過去幾年煤價下行時的貸款和欠款,另一方面加大力度恢復安全和環保等方面的投入。
企業效益對回升也使工資社保拖欠減少。例如,截至2017年3月末,山西省煤礦累計拖欠工資比2016年底下降58.4%,累計欠繳社會保險比2016年底下降10.8%;截至2017年4月底,陜西省煤礦累計拖欠工資比2016年底下降61.77%。
去產能的另一個顯著成效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國家發改委政研室副主任孟瑋近日表示,2016年全年共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爐39座、落后煉鐵產能677萬噸,30噸及以下轉爐和電爐71座、落后煉鋼產能1096萬噸。煤炭優質產能在產業升級中的帶動作用進一步發揮。
去產能做法可能微調
煤炭價格自從2016年初以后,一直維持在較高位置。以秦皇島5500大卡動力煤為例,2016年11月以后,該指數一直穩定在550~600元/噸。近期,神華和中煤兩大集團暫停了現貨動力煤的銷售,以保證長協合同的執行,進一步推高了煤炭價格預期。
在煤炭價格波動式上漲,煤電企業成本隨之急劇上升的情況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近日指出,下一步可能需對煤炭去產能的做法做一些微調。
具體來說,楊偉民強調,要更多通過處置那些僵尸企業來達到化解過剩產能的目的,然后釋放它占用的信貸、工人等要素資源,轉移到其他的領域當中去。在今后的去產能過程中,要更多利用處置僵尸企業的辦法,更多通過市場化和法治化的辦法去產能,減少用行政命令的辦法去產能。
楊偉民稱,去產能的目的是要通過改革來校正要素配置的扭曲,具體的指標當然也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通過供給側后面那兩個字——改革,通過改革去建立比較正常的市場秩序和上下游之間的關系,但這需要一個過程。矛盾會在今后化解過剩產能、處置僵尸企業的過程中逐步緩解。
關于微調的可能方向,林伯強認為,我國現階段用市場化的手段去產能還很不到位,未來可能將化解過剩產能的工作更多地交給市場。
對于煤炭行業最需要注意的問題是競爭的不斷加劇,國內優秀的煤炭生產企業愈來愈重視對行業市場的研究,特別是對企業發展環境和客戶需求趨勢變化的深入研究。因此在選擇研究機構時一定要先鑒別研究咨詢機構的實力,以免影響企業未來發展。
前瞻產業研究院歷經10多年的發展,穩居中國第一,現已是中國產業咨詢的領導者!未來,前瞻將爭做世界前三強的產業咨詢服務機構!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注明來源!(圖片來源互聯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