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米遭瘋搶 國人“掃蕩”海外市場為哪般?
商品在經濟學中的表達是“Goods”,包含了“能給人帶來正效用的物品”這一層含義。可是,含鎘的大米,添加了有害物質的牛奶,用地溝油制成的零食,使用不合格染料的衣物等等,這類商品顯然將危害人體健康,為購買商品的人們帶來“負效用”,不能算真正的“商品”;不幸的是,這類商品在中國大行其道,甚至在某些市場上是“主角”。
國人每天都處于媒體關于食品安全問題爆料的轟炸之下,對國產商品,特別是食品早已失去了基本信任。只是在自身收入和進口商品受到關稅和準入種種限制之下,才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得已選擇國產商品。高收入群體大可出境采購,只可憐低收入群體只能被迫束縛在本國,為國內的污染問題和市場信用問題埋單。
怎樣才能根治國產商品的安全問題和質量問題?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最重要的可能是形成“重復博弈”而非“單次博弈”的機制。在“單次博弈”中,廠商更容易抱著“撈一筆就走”的心態,反正又不要做成百年老店或知名品牌,什么方法來錢快就怎么辦,出了事就關停,小作坊嘛,再開一家就是。這同樣也不利于廠商對產品的改進和開發進行投資,因此中國市場上也容易出現“價格血戰”,這正是產品同質化和低質化的體現。
只有通過建立社會征信體制,將個人的“欺騙行為”統統記錄在案,并且在借貸,求職等經濟活動中都得到充分披露。這樣才能建立重復博弈機制,扭轉“我賺到了、我獲得利益,我們的關系就結束”這種帶有投機性的單次博弈格局,增加廠商生產低質甚至有毒有害產品的成本。
重復博弈還是提升產品品質之途。日本和德國的小企業能世代經營,不斷在設計上進行創新,在質量進行提高,將一件產品做到極致,靠的正是“重復博弈”帶來口碑效應,使其免于被卷入低端價格戰,而將精力和資本用于提升產品性能。
市場經濟本身不是罪惡之源,一個信用體制不彰,法治沒有建立起來的社會制度,才是將市場經濟推向“為了金錢不要信用”深淵的推手。而成熟的市場經濟,是一個“為了金錢必講信用”的良性模式。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注明來源!(圖片來源互聯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1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