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荒”引發思考:金融業如何“用好增量、盤活存量”
第三,近幾年的金融發展需要反思。當年的“四萬億”一舉成就了銀行在中國金融體系中一統江湖的地位,隨著2010年央行開始控制銀行信貸規模增長,監管與逃避監管的博弈就不斷上演,以銀行理財產品、資產池和信托計劃為主要內容,構建起龐大的影子銀行體系,并導致社會融資規模持續攀升,尾大不掉且難以壓降,加劇了資金脫離實體經濟的泡沫化。現在已到了冷靜下來總結近幾年監管與規避監管經驗教訓的時候,格林斯潘長期實施寬松貨幣政策并最終釀成次貸危機已是前車之鑒,中國切不可重蹈覆轍。
國務院提出“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標志著中國真正進入“去杠桿、去產能”的艱難階段。我們需要清醒認識到調整的長期性和艱巨性,早做儲備,準備過冬。
第一,根本是要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加大政府職能轉變力度,主動簡政放權,做到管放結合。特別是針對當前形勢,考慮進一步壓縮政府支出,主動為企業減輕稅負,增強實體經濟的內生發展動力。特別是要以更加市場化的機制推動產能過剩行業的并購重組,縮短市場自我修復的時間。
第二,金融監管要在“用好增量”上下功夫。首先是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合理控制貨幣增量和增速,使之保持在與實體經濟有效需求相適應的水平,防止貨幣超發。其次是切實加強對跨市場套利資金的管理,擠泡沫,壓杠桿,打擊套利資金,防止資金空轉,提高全社會融資與實體經濟的“黏性”。此外,要前瞻性考慮美國退出量化寬松政策的影響。在美國去杠桿和經濟結構調整基本完成后,QE的退出,將帶動美國利率上升和美元走強,或將導致資本的大規模回流,中國的金融體系對此應早做應對。
第三,金融機構要在“盤活存量”上下功夫。順應經濟周期變化,主動轉變經營理念,把穩健經營理念落實到業務經營的各個環節中去。堅持“現金為王”,主動修復資產負債表,把經營杠桿壓下來,把資金鏈松下來,把擴張速度慢下來,把盈利速度降下來。在信貸結構調整上功夫,有保有控,加大對“三農”和小微企業等薄弱環節的支持,推動實體經濟發展。此外,要加強表外業務管理,并通過資產證券化等方式增強資產的流動性,積極緩解風險。
第四,加強債務管理。隨著下半年去杠桿、去過剩產能的推進,以及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下降,企業和地方政府的償付能力將面臨大考驗,其中一些杠桿率較高、投資收益難以覆蓋資金成本的項目,以及部分產能過剩嚴重的行業,將面臨嚴重的兌付壓力,并反過來沖擊銀行理財產品和影子銀行體系。我們要對下半年的風險有清醒的認識。
如果在“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方面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查缺補漏,固本培元,中國金融體系就能防止出現“蝴蝶效應”。我們還有時間,現在行動還來得及。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