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不可能永遠只漲不跌
《偉大的博弈》這本書第一章談到美國開國元勛杰斐遜眼中的“人性墮落的大陰溝”紐約之所以會成為今天的世界金融中心,荷蘭人的商業精神和投機精神是其重要的成長基因。而所謂荷蘭人的投機精神,就是發生在17世紀的、迄今為止在世界金融投機史上仍無出其右的“郁金香事件”。
其實,沒有人會相信有永遠只漲不跌的商品,只是誰都相信自己不會成為那個“最后的傻瓜”。在全民的投機浪潮中,其實誰都很難保持清醒,而且也的確有很多人在這樣的投機浪潮中,賺取了豐厚的利潤,從而改變了自己命運的軌跡。就像當年荷蘭發生的郁金香事件,腳夫不拉車,魚販不賣魚,很多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傾家蕩產買上幾個郁金香球莖,都相信一定會有下一個人以雙倍的價格買下自己手中的球莖。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肯定相信有販夫走卒從此改變了自己貧苦的命運。至于崩盤前最后接下那個郁金香球莖的“傻瓜”,自然也只能自己“飲泣吞聲”。
其實,這樣的事情離我們并不遙遠。在2007年,上一輪大牛市接近尾聲的時候,媒體上整天都有“專家”在鼓吹中國的股市會到一萬點。從全球經濟環境,到國內宏觀經濟形勢,再到企業的微觀經營情況,分析得頭頭是道。
那個時候,即使對不諳股票甚至對股票很反感的人,都往往因為禁不住誘惑而參與到股市中去。用一句當時很流行的話說:“不炒股票,你都不好意思和朋友聚會。”因為在任何聚會的現場,每個人討論的都是股票。而你也會聽到各種激動人心的財富故事。那時炒股票的人雖然可能不能想象荷蘭“郁金香事件”中的全民狂熱,但一定能領略到在中國股市販夫走卒參與投資的熱情。其中自然也不乏傾家蕩產博一把的投機者。
2007年的好日子當然已是昨日煙云,恐怕不少人至今還活在當時買入股票的陰影之中。而且,在股票市場上打滾,快樂的日子總是短暫的。據前瞻網記者了解,2001年6月上證指數創下2245點新高之后就進入長達5年的漫長下跌。2007年10月上證指數再次創下6124點高點后反復盤旋下跌,到現在已經跌了將近6個年頭。
相比較于股市,中國樓市似乎已經成了不敗的神話。若論回報,從2001年到現在,房價翻番的倍數少說也有七八倍,加之樓市的杠桿作用,回報率則恐怕在十五,乃至二十倍之上。盡管一直鼓吹房價上漲的任志強并不受歡迎,甚至在幾次公共演講活動中受到不滿其房價上漲言論的聽眾的攻擊,但幾年下來,現在已經沒有人再懷疑任志強的遠見。
連續十年的牛市行情,中國樓市很輕松地幫助一些人實現了“增加財產性收入”的承諾。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只要擁有兩套房子,基本上就是“千萬富翁”。而“百萬富翁”,在全國所有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等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也都占有極高的比例。至于是否因為“財產性收入增加”而使得民眾生活品質一定得到了改善,卻也未必。住著價值百萬的房子,領著中低收入工資過苦日子的大有人在,房子的價值并沒有在交易中實現而改善生活,只能沉浸于自己這個還在漏著水的筒子樓居然也價值百萬元的滿足中。至于貸款買房的又有多少人守著價值數百萬元房子就著咸菜啃饅頭,每月為高昂的房貸在苦熬著。
如果說2007年見面,大家討論的是“你有沒有炒股票”或“你買了什么股票”,那么現在大家見面更多的是討論“你買了幾套房”。房子已經不是財產隱私,而是和股票一樣,可以用來討論的投資品。“你有幾套房”也因此成為判斷財富數量的一個重要標尺。
正如2007年的炒股熱潮把很多并不熟悉股票的人拖入股票最終無奈地獨自吞嘗苦果一樣,現在大家見面就聊“你有幾套房”也一定會讓一些本來不具備這樣能力的人因為虛榮或因為擔心房價繼續上漲,不計后果地舉債買房。但是否還能永遠延續過去的神話則真難說了,畢竟現在的房價之高,一旦其小幅下跌足以讓買房者承受巨大的損失。
沒有永遠只漲不跌的商品,但中國的樓市什么時候會回調還真不好說。畢竟高首付、高利率并沒有抑制住樓市高成交和高漲幅,何況銀行里面還有40多萬億元的居民儲蓄存款呢。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