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場衣服如何才能低下高貴的頭顱?
不僅僅是服裝,連食品也是如此。美贊臣奶粉在國內近300元一罐,在美國只有25美元(約合人民處160元),相差一倍還多。
如果說一方面因為征稅,一方面因為針對中國市場實施區別定價,我們沒有辦法,國外品牌的服裝貴的還有情可原。那么,國內品牌的服裝雖然在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及質量等各方面都比不上國外知名品牌,但在價格上卻毫不示弱,敢與其比肩,不免讓人莫名驚詫。雅戈爾(600177,股吧)一件襯衫隨便就是800-1000元;一些叫不上名字的西服品牌,都是數千甚至上萬元一套。百貨商場的服裝價格已經遠遠背離了它本身的價值,這是非常畸形的。有網友甚至開玩笑稱:“從來不敢逛商場,我這樣的屌絲就只能網購便宜貨。”
有分析認為,服裝價格過高是近年原料不斷上漲導致,這其實是一個誤解,不排除這方面的因素,但相較于其他原因,原料上漲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首先是高額的稅收。一件衣服,從原材料生產到購進原材料,到生產出成品,批發給經銷商,再到百貨商場零售終端,最終出售給消費者,中間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征收17%的增值稅,以及其他企業經營的營業稅、所得稅等,每一件衣服,到消費者手上時,拎上去可是一層又一層的沉甸甸的稅費。再加上從廠家出廠到經銷商和各級代理商之間的層層加價,一件成本30塊錢左右的衣服,到商場的售價可能是成本價的10-20倍,甚至更高。
其次是百貨業現有的畸形經營模式。零售企業的盈利模式,原本是靠商品進銷差價。但是近20年以來,大部分零售企業采用了聯營、引廠進店的商業模式,并通過聯營扣點及向供應商收取各種“進場費”等為主要利潤來源,百貨企業更是淪為物業管理商或“二房東”,完全放棄了商品經營能力,因此也就無法取得商品的定價權以降低商品成本。而進場費和其他各項費用的逐年大幅增加,迫使供應商將這些費用全部追加到商品價格中去,并最終轉嫁給消費者。
而且,由于百貨業同質化嚴重,大部分商場85%以上品牌雷同。百貨企業近年來推崇奢華裝修,一味追求所謂高端,造成運營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連年上漲的房價推高物業租金,與此同時,人力成本等各項運營成本也大幅上升,這些增加的支出,最終都會“羊毛出在羊身上”,攤派給消費者,服裝的價格之所以貴得離譜也就“順理成章”了。
另外,百貨商場的銷售很大一部分來源于預付卡,也就是大眾常說的購物卡,有的商場50%以上的銷售額都依靠購物卡實現。這些購物卡,除極少一部分是企事業單位發給員工的福利,大部分是被企業或個人購買用于送禮等以換取其他資源,其實就是腐敗行為用購物卡的人不買卡,錢本來就不是自己掙的,當然也就根本不會在乎商場的價格,更何況大部分商場發行的購物卡只能在自有門店內消費,就算價格再高,有卡群體也只能在此消費。這些腐敗消費在很大程度上支撐著商場商品的高價格,而普通消費者卻成為了價格高的無辜受害者。
除了這些,消費者本身也有原因。中國是否擁有足夠大的高端群體?答案是否定的。高端群體目前僅是小眾,根本無法撐起龐大的百貨業。中國大部分消費者的收入雖然并不高,卻熱衷于追捧品牌,認為便宜沒好貨,甚至以價格高來炫耀自身虛榮。廠商自然樂見這樣,既然你喜歡貴的,那為何不把價格定高一些?反觀國外消費者,基本是根據自身個性去選擇最合適的服裝,并不太在意品牌和價格。
不容忽視的是,國內商場過高的商品價格,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消費需求。這種現象直接造成了較為嚴重的消費內需外流,有機會去國外的中國人會去“大撿便宜”,甚至還直接催生了代購這個行業并促使其蓬勃發展。中國政府所謂的拉動內需、刺激消費也因此而大打折扣。
不過,服裝價格過高也并非不能改變的,但若想服裝價格回歸它應有的價值,至少必須做到兩點:一是政府給企業在生產和流通環節大幅減稅,二是百貨企業回歸自營,降低成本,真正擁有經營商品能力,拿回商品定價權。此外,抑制腐敗,還消費一片綠色,消費者自身多存一份理性,也多少可以讓虛高的價格稍微回落。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