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業興衰的啟示:適者方能生存
太陽能光伏
因無法歸還到期債務,無錫尚德于3月20日被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據《破產法》,正式裁定實施破產重整。
利用光伏效應,使太陽光射到硅材料上產生電流直接發電,以硅材料的應用開發形成產業鏈的“光伏產業”,在當下這個崇尚環保節能、追求清潔能源的時代背景下,無疑是被視為極具發展前景的朝陽產業。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2000年,有太陽能電池專業博士學位的施正榮,顯然是慧眼相中了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回國創辦了無錫尚德。2005年,施正榮注冊成立了100%控投無錫尚德的“尚德電力公司”,并在紐交所上市。上市不久,股價就漲到40美元,施正榮本人也以23億美元成為2006年的“中國首富”。
僅僅用了短短5年時間,施正榮就“一夜暴富”成了“中國首富”,加之光伏產業所展現的光芒萬丈的“美妙前景”,兩個光環的疊加,無疑成了催化中國光伏產業快速興起的因素之一,2009至2010年,中國光伏行業風起云涌達到頂峰,中國掌控了65%的光伏產能和60%的全球市場份額。
但是光伏產業的“良辰美景”卻掩蓋了一個巨大陰影:從2002年企業第一條生產線投產至2011年的10年中,無錫尚德的光伏組件90%以上是出口海外。盡管尚德是全球市場多元化最成功的光伏企業,但至2010年底對歐美市場的依賴仍高達約70%。
龍頭老大如此,其他企業顯然也概莫能外。“盛況”之下,不能不讓人反思:光伏產業是否又是一哄而起?更有甚者詬病其為“一個毫無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是將“綠色輸海外,污染留中國”。
有關專家稱,光伏產業本身就是德國、西班牙為發展清潔能源,以政府補貼人為催生的產業。這些國家具有清晰的光伏戰略以高額的財政補貼來吸引大量投資者,再逐年下調補貼力度,鼓勵光伏產業各個環節的生產商降低成本,最終使光伏發電成本接近于傳統能源。
似乎還沒等國人“面壁思過”,歐美的“貿易大棒”就劈頭蓋臉地砸了過來。自2011年11月起,美國、歐洲先后對中國的光伏產品提起“雙反”,這導致中國光伏產業的海外市場受到大幅壓縮,供求失衡快速惡化。正是在這一大勢的裹挾下,包括無錫尚德在內的所有光伏龍頭企業虧損不斷加劇。“中國企業措手不及,無法在短期內調整到位”,一家光伏大企業的老總如此坦承心境。
有利,一哄而上;無利,一哄而散。不少企業家的潛意識里,似乎仍然難以擺脫這樣的窠臼。曾幾何時,金屬保溫杯在國內興起,因一時帶來的豐厚利潤,很快形成了一個貌視“巨人”的龐大產業,而不消多時,一哄而起的“惡果”就很快顯現,市場無情的大洗牌,使得那些懷揣“發財夢”的企業輸得欲哭無淚。同樣,滑板車產業的興衰史,不也敘述了同一版本的“悲慘故事”?
在前不久的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光伏產業聯盟主席朱洪山說:“目前90%的光伏企業已經停產。”人們不禁要問:中國的產業為何屢屢出現一哄而上、產能低端過剩,繼而因惡性價格戰導致行業性虧損的“周期律”?
無錫尚德的破產,固然有“一哄而上”的因素,但光伏產業仍然不失為一個有錦繡前程的朝陽產業。2012年2月國家發布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國家將支持光伏骨干企業做優做強,到2015年形成1家年銷售收入過千億元的光伏企業,3-5家年銷售收入過500億元的光伏企業。
所以,龍頭老大之死,不是其他企業“一哄而散”的理由,接受市場洗牌,適者方能生存。希望“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產業現象將從此告一段落。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1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