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乳業:品牌宜“創”不宜“傍”
國內不少乳業都通過各種途徑“傍洋品牌”。正規渠道,如光明乳業通過收購新西蘭乳業,娃哈哈在荷蘭OEM生產奶粉,來為國內市場提供“進口奶粉”;而有一些企業,則通過在國外注冊,生產市場都在國內,來假扮“洋品牌”,欺騙消費者。
近年來,中國本土乳品企業不爭氣,奶粉“質量門”的負面新聞頻曝,屢屢遭遇市場信任危機,令國產奶粉品牌信譽掃地,催生大批消費者將目光投向國外原料制成的奶粉,洋奶粉日漸走俏吃香,這才讓“假洋品牌”有了空子可鉆。
消費者棄國產奶粉轉而追捧洋奶粉,看中的無非是洋奶粉的奶源安全程度高、質量可靠及品牌市場公信力強。為打開銷量搶占市場份額,部分國產乳業迎合消費者的“崇洋”心理,從奶源入手傍“洋品牌”,像光明乳業收購外國乳業、娃哈哈干脆在國外建廠,生產出奶粉再回歸國內市場,為的是給奶粉披上“洋馬甲”以蹭其信譽,但其打造的也確是洋奶粉。對此,公眾無可厚非。
但是,也有一些國產乳業不思提高產品質量,卻只顧給產品貼上在國外注冊的洋商標,加以包裝宣傳來假扮“洋品牌”,這種以土充洋牟暴利的投機行為無疑是不道德的,不止是對消費者知情權的侵犯,也是對企業自身形象的抹黑。同時對乳業來說,這也無異于飲鴆止渴,扮得一時扮不了永久,早晚會穿幫露餡,一旦被曝光,國家自然不會坐視不理這種欺瞞、糊弄消費者的行為,消費者也會擦亮眼睛提高警惕以免再上當。失去信譽度與消費市場,只會讓本就聲名狼藉的國產乳業雪上加霜,更加沒有生存空間。
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要破解國產乳業傍“洋品牌”的陋行,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加大監管與處罰力度,消費者也應樹立健康理性的消費觀念。對國產乳業自身來說,要做的不是走歪門邪道、投機取巧“傍名牌”,而是要腳踏實地、苦練內功“創名牌”,解決好產品的質量保障問題,塑造企業品牌價值,才能早日走出信譽危機,挽回負面形象,重獲消費者的信賴。國產乳業市場競爭力增強,國人自不會舍近求遠倒戈向“洋品牌”陣營了。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