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中興在美觸礁 誰將獲益?
近日,中國通信設備廠商華為中興在美陷入“安全門”。與此同時,中日釣魚島之爭固然牽動海內外神經,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一份針對內地通訊設備商華為和中興的報告,亦令中美關系蒙上陰影。
同一框架兩個角度
隨著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確認不會參與本周舉行的IMF/世銀東京年會,改由副行長易綱列席,本已陷入谷底的中日關系雪上加霜。據前瞻網記者了解,消息作實后,亞洲股市普遍下跌,在華設廠的日資企業尤其是汽車制造商,股價一挫再挫,區內其他市場也沽盤涌現,MSCI亞太指數周三收市跌至一個月低位。
但凡涉及國際關系,投資者總會因應對峙雙方的言行姿態,作出接近條件反射的回應,并把涉事國家關系惡化歸因于某些想當然的理由。以中美圍繞華為、中興的紛爭為例,“撐華派”認為美國大選在即,兩黨為爭選票拿中國當箭靶,又或美方借國家安全為名大搞保護主義。然而,是否一切皆如此天圓地方非黑即白?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大家不妨以開放態度討論這個話題。華為、中興在美觸礁,并非個例:七年前中海油收購美國能源巨企優尼科飲恨;數天前奧巴馬簽署總統法令,以涉嫌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為理由,中止內地三一集團關聯企業Ralls在美國俄勒岡州開展的風電項目。
中美商業糾紛遇上大選迫在眉睫,保護主義和打壓中國乃兩個避無可避的議題。然而,從保護主義著眼,在華為、中興事件上,美方動機不如中海油/優尼科明顯;說到打壓中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的報告亦不如奧巴馬簽發總統令叫停Ralls 的風電項目般“赤裸裸”。
在中海油/優尼科事件上,覬覦優尼科資產誓要購之而后快的,還有美國能源巨企雪佛龍;優尼科商業價值最高的設施,主要分布于亞洲地區,中海油在這個戰場面對雪佛龍,而收購成敗取決于跟美國能源業唇齒相依的華盛頓政客。沿此路進,中海油政治游說工夫再到家,在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皆遠遜對手下,收購戰敗得徹底,正常不過。
優尼科落入雪佛龍之手若是美國保護主義的一種體現,那么以同一“框架”分析華為、中興事件,是否一樣恰當?這得分兩個層次看。假設中海油2005年收購優尼科落敗,乃美國懼怕北京透過國營石油集團環球搜購資源、置美國國家能源安全于險境的結果,那么便有理由相信雪佛龍跟中海油爭奪優尼科,背后有美國當局授意,并非單純的商業決定。
從這個角度出發,率領眾議院情報委員會完成報告的兩位主要成員——主席羅杰斯(Mike Rogers)和資深眾議員魯帕斯貝加(Dutch Ruppersberger)——在11月選舉中擊敗對手保住議席的機會雖高唱入云,并無打壓中國爭取選票的必要,但情報委員會對華為、中興展開調查若只是應政府要求行事,其主要成員“配合”白宮以至奧巴馬本人的競選考慮,以“國家安全”為名排擠在美國活動的內地電訊設備商,并非不合情理的假設。
奧巴馬對風電這種于美國國家安全應不足以構成明顯威脅的中資企業亦不放過,在大選舉行在即之際向Ralls開刀,那么華為、中興事件迅速演變成政治問題,可能性不容抹煞。
打壓中國誰得益?
然而,從另一層次出發,以保護主義而非國家安全為分析基礎,便得問問華為、中興在美國備受打壓,誰得益最大?讀者第一個想到的應是美國電訊及網絡器材巨無霸思科。
從美國政情資料看,領導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的兩位主要成員,于下月眾院改選中勝算極高,并無多此一舉拿中國當箭靶的必要,惟電訊業在美國政界的“牙力”,是否跟七年前促使中海油敗走北美的能源業不相伯仲,政商二道“合作無間”遇敵殺敵,并無足夠資料以資判斷。
不過,保護主義從來都是雙向的,當年中海油敗給雪佛龍,中國并無對等渠道在能源領域上給美國還以顏色,美國政客若在思科游說下向其中資對手“開刀”,難道北京不能針對思科在內地的業務以牙還牙,令其得不償失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