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葡萄酒來襲 國產葡萄酒很受傷
上半年國內葡萄酒市場面臨多重嚴峻考驗,進口葡萄酒洶涌來襲,國家對葡萄酒生產規模嚴格控制,都讓國內葡萄酒企業備受壓力。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8月20日,中國酒業協會代表國產葡萄酒行業,向商務部遞交申請,要求商務部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葡萄酒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中國酒業協會葡萄酒分會秘書長王祖明曾指出,有充分證據表明,歐盟為葡萄酒產業提供了大量的補貼,這些補貼使中國葡萄酒在同歐盟進口葡萄酒的競爭中面臨極為不利的地位。目前,商務部已經受理此申請。
業內人士大多認為,隨著法國以外的其他產區及品牌越來越多地進入中國市場并搶占中低端葡萄酒的市場份額,而目前國產葡萄酒普遍集中在中低端領域,所以目前大量進口葡萄酒對國內企業產生了較大的沖擊。
上半年業績顯示,國產葡萄酒三巨頭中,張裕增幅降低,近五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長城面臨重組振蕩;王朝銷售業績報表不佳。雖然近幾年國產葡萄酒企業在高端領域也進行了較大的投入與嘗試,但是效果并不明顯。
業內人士認為,進口葡萄酒在中國市場還有較大的機會。“普通葡萄酒在國外的售價在20~30元人民幣,進入中國后加上稅收,市場售價60元就可以賺錢,而有時可以賣到150~160元,甚至更高。因此,渠道有利潤,經銷商愿意做,消費者又愿意選擇,這些都是有利條件。”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相對于進口葡萄酒,國產酒主要集中在中低檔產品,有些酒廠的操作模式是渠道扁平化,經銷商的利潤空間是廠家設計好的,利潤比較低,靠周轉率來掙錢,而在目前經濟形勢不好的情況下,經銷商掙錢很困難。與此相反,進口酒更倚重經銷商,經銷商自主性強一些,利潤空間也更大。當然,進口葡萄酒的經銷商也面臨一些周轉的問題。
此外,由于葡萄的品質問題,使國產葡萄酒的品質受到影響。與乳品行業時不時會有殺牛倒奶事件發生一樣,葡萄酒行業也發生農戶砍葡萄改種其他經濟作物的情況,所以國內缺少大規模的、成片的葡萄產地。以張裕為例,葡萄自給率僅在30%左右,而其他則是與農戶進行合同收購合作。業內人士表示,國內葡萄酒產業要真正崛起,與國外同行競爭,就必須提升品質與規模才行。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