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得寶失利中國市場 家居業版圖生變
美國家居業巨頭家得寶
美國家居業巨頭家得寶日前關閉在華所有7家門店。
“請相信,這是個艱難的決定。在理論上,沒有一個比較理想的實施時間點。這一決定,是美、中兩方管理層綜合考慮和評估后作出的。”家得寶中國區新聞發言人欒曉菲說道。
實際上,家得寶的關門并非個例。“中國家居賣場的版圖正在震蕩中調整。剛剛當選中國家具銷售商聯合會會長的李俊明說,壟斷性的品牌或在這個階段出現,誰找到了新的模式或新的突破,整個格局將被徹底打破。
一直沒找到“感覺”
進入中國10年,世界500強級企業、全美第二大零售商家得寶只是畫了一個圈,又回到了原點。
欒曉菲證實,家得寶公司已經于14日正式關閉在中國大陸市場僅余下的7家大型家居建材零售商店。7家門店分別包括位于天津的4家門店、西安的2家門店,以及鄭州的1家門店。
至此,家得寶中國公司關閉了所有在華的12家門店。
但中國市場僅是家得寶全球生意的特例。作為美國僅次于沃爾瑪的第二大零售商,家得寶在其它市場的嘗試頗為成功。在加拿大和墨西哥模式的復制,使得家得寶全球門店數達2248多家,在2011財年,家得寶的銷售額達704億美元,盈利達到39億美元。
對于此次“閉店、轉型”,家得寶的解釋是,受困于自采自營的模式、DIY消費理念,與中國市場并不匹配,長期處于虧損經營狀態。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2006年,家得寶以超過1億美金的代價收購天津家世界,從而得以曲線進入中國市場。之后,它迅速在北京、天津、西安、鄭州、沈陽、青島等城市開設分店,本土建材超市東方家園也幾乎被收入囊中。
“距離進入中國市場4年之后才以收購的形式開設門店,顯示了家得寶一貫謹慎的作風,但這并未使它的中國業務順風順水,家得寶在中國市場一直沒有找到‘感覺’。”李俊明表示,家得寶短期內更換了3任中國區總裁就是佐證。
9月14日家得寶作出關店決定的時點,距離家得寶第三任中國區總裁周雷蒙上任僅時隔兩年。在李俊明看來,兩年一次的總裁更換顯示,家得寶的中國領導者并未給予美國總部滿意的答卷,以至于關店、減員等單純的粉飾財務數據的做法幾乎用盡之后,家得寶還是對中國市場無解。
“家得寶在美國傳統的商業模式,是基于美國消費者DIY的家裝消費習慣打造的,而中國消費者的消費和購買習慣與美國消費者十分不同,這影響了家得寶在中國市場的發展。” 在欒曉菲看來,家得寶是敗給了商業模式的“水土不服”。
不過,家得寶公司并未表達全面撤離中國市場的意愿。家得寶董事會主席兼CEO弗蘭克·布萊克表示,“在過去的六年中,我們在中國市場積累了很多經驗,我們會將我們的中國經驗應用到新的業務領域。”
跨國巨頭“集體”潰退
實際上,家得寶并不是第一家關閉在華門店的外資家居建材巨頭。早在2005年4月,德國第一大家居建材歐倍德就對中國業務作出判斷,并將其悉數轉讓給英國第一大建材超市百安居。
定位于打造倉儲式建材超市概念的百安居一度被業內認為是最有希望在中國扎根立足的外資家居建材巨頭。然而,這家英國巨頭自2009年曝出在中國市場連續四年虧損,且虧損擴大已達5億元之后,其母公司英國翠豐集團大舉收縮戰線。
在過去的兩年中,百安居陸續關閉了在中國的20多家門店。余下41家店鋪中的17家轉型“T計劃”。但據業內透露,百安居“T計劃”近期也陷入困局。
宜家家居還算好一點,但這家全球最大的家具和家居用品零售商,今年以來代工廠不堪壓榨與之決裂,之前曾頻曝質量問題。
在廣東省家具協會會長王克看來,宜家家居在國外基本都是做低收入者生意,其選址大部分是在郊區,租金較低,所以可以滿足其低價策略。但是在中國市場上,宜家家居的選址基本都是CBD,如廣州的中信廣場地段,租金很高,其運營成本提高的同時,又要堅持低價策略,所以不難理解宜家低價代工、高成本銷售的零供問題。
“如果一味地降低代工價格,以此來維持其低價策略,那未來的運營肯定會出現更多問題。”王克說。
“外資超市缺乏本土化的運營模式在中國市場面臨瓶頸。”李俊明認為,退出的原因與家居建材的超市銷售業態相關,在國內市場,超市銷售業態與傳統的家居消費模式是相悖的。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