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進入中國文化市場是機遇還是狼來了?
中國加入世貿已有十年,國內文化市場獲得了飛速發展。外資進入中國文化產業的步伐不斷加快,其進入方式也日益多樣化,如參股、合資、項目合作、投資影院和劇場等硬件設施等,外商多路出擊,布局中國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與此同時,中國文化企業和產品走出去的節奏也在加快,外資和中國文化產業開始步入了一個懷疑、謹慎與希冀、期待共存的磨合期。本刊特對外資進入中國文化產業的方式進行案例歸納與分析,探討外資進入對于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長遠影響。
商務部日前公布的一項數據顯示:我國今年1月至7月實際外商直接投資金額同比下降3.6%,其中7月全國實際外商直接投資金額同比下滑8.7%。對此,英國銀行業巨頭巴克萊銀行等海外金融機構認為,中國政府現在更關注外國直接投資的質量及其在推進經濟結構轉型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因此,這些機構預計未來將有更多的外資直接投向金融、物流、文化、旅游等服務業領域。
而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報告顯示,隨著國內文化產業的大發展,過去幾年來,外資進入中國文化產業的步伐也不斷加快,外商或直接入股中國文化企業,或與中國文化企業合資成立新公司,為未來全方位進軍中國文化市場進行布局。然而這種形式的進入,除了在政策上遭遇一道道門檻,還要面對中國社會的適應過程。
入股與合資多存在于影視行業
今年5月14日,中國電影發行商博納影業集團在納斯達克公開宣布:博納影業已獲得來自美國新聞集團的戰略投資。根據協議,美國新聞集團將直接向博納影業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于冬購買博納影業集團19.9%的股權。
這一消息的發布在業界掀起了極大的波瀾。分析師表示,博納影業集團多年來致力于內容制作和院線拓展,而新聞集團也有一定的電影制作經驗和內容資源,雙方的合作有利益結合點,因此,在他看來,這個合作將帶來一個互利共贏的結局。
而且,“由中影、華夏兩家國字號專營引進電影的政策,短期內不可能發生變化。但是外資通過控股和合資形式,參與正在飛速擴張的民營影視集團的方式,可以迂回確立自己在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市場上的話語權和主動權,擴大自己制作的影片在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份額。這才是促成這樁收購案最關鍵的根源。”業內人士分析說。
而新聞集團入股博納,并非是影視產業中外資入股的首例。據前瞻網記者了解,早在2005年,Tom集團就曾收購過華誼兄弟35%的股權,而Tom的加入,也為華誼兄弟發行上市提供了很大的助力。更早之前,華誼兄弟曾與哥倫比亞公司有過一系列的合作。這些成功的經驗歷歷在目,今年華誼兄弟與美國傳奇影業合資成立新公司也就不足為怪。
然而,為何參股合資等多出現在影視領域?進入本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種種跡象說明中國電影行業已經基本培養出屬于自己的一套比較成熟的運作體系。因此有人說,此次新聞集團在這個時候出資收購,多少帶有“下山收桃子”的意味。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分析認為,相比獨立運作或者組建合資公司等方式,直接入股已經上市或者有能力上市的國內大型影視企業,可以讓外資集團更有效率地進入中國電影市場,并且避免風險。而且博納影業無論在院線還是發行上強勁的發展勢頭,成為吸引新聞集團的重要因素。
外資入股的門檻不只存在于政策上
前瞻網記者注意到,雖然外資目前已介入中國的演出、影視、游戲、藝術品和旅游等多個文化領域,然而,資本的趨利性以及外資進入中國文化產業十來年的經驗,使得這些外商進入中國文化產業過程時,在野心勃勃的同時持有了更多的謹慎。加之國內優質文化企業的稀缺以及我國政府對于外資進入文化領域的諸多限制,除了影視和出版等少數領域,使得外商直接入股文化企業的案例仍不多見。
在今年開始實施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1年修訂)》中看到,其中“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與“限制外商投資產業目錄”中,關于文化和娛樂業領域的闡述相較于2007年修訂版本并沒有任何變化,比如允許適度引進外資進入國內演出市場,允許外資與內資合資、合作成立演出經紀機構、興建演出場所,但中方應當控股并占主導地位。
而此前由文化部等5個部門聯合制定的《關于文化領域引進外資的若干意見》中明確規定了外資進入文化領域的條件。這份《意見》降低了部分文化產業的準入門檻,比如允許外商以獨資或合資、合作的方式設立包裝裝潢印刷、書報刊分銷、可錄類光盤生產、藝術品經營等企業。在中方控股51%以上或中方占有主導地位的條件下,允許外商以合資、合作的方式設立出版物印刷和只讀類光盤復制等企業。
“政策的限制成為了外資入股文化企業的最大門檻,這也使得不少外資對于中國文化市場在‘口水不斷’的同時只能望而卻步。然而在國家不斷推動民間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同時,為了打破文化企業的資金瓶頸,吸引外資入股的確應當成為可以考慮的解決角度之一。”專家表示。
而國內文化企業對于吸收外資進入是一種什么態度?總體來看,經過前幾年的磨合,國內文化企業已經從對于外資入股“迫不及待”到更為成熟。比如華誼兄弟在經歷了當年和哥倫比亞的爭端之后,近年來對于外資的挑選和合作談判也更加理性。
然而外資入股與合資對于文化企業的成長幫助以及其在國內政策上能夠享受到的優惠,仍然誘惑著國內文化企業向“合資”頻拋媚眼,甚至有些文化企業“假合資”“假外資”來騙取稅收上的優惠,比如日前正在籌備上市的美盛文化因其“假合資”的硬傷,在業界引起極大的爭議。此類案例的出現,也使得相關部門對于外資的進入審查更為嚴格,因此有業界人士分析說,美盛文化事件對于外資謀求與中國文化企業合資的影響極為惡劣。
理性看待外資進入
一直以來,對于外資進入中國文化產業,許多人都抱著“狼入羊圈”的看法,因此,一旦出現外商入股哪家文化企業,立刻就有媒體悲觀地驚呼“狼來了”。然而,作為一個文化大國對于外資進入持有這種心態是否正常呢?
堪稱當前世界文化產業第一強國的美國,其實其國內文化企業中不乏外資元素,比如日本的索尼公司先后收購了美國的哥倫比亞、米高梅、百代音樂等影音巨頭,而美國人對于這些外來資本并沒有驚呼“狼來了”。美國人的自信不無道理,哥倫比亞影業和唱片公司發展至今,除了名字上有所變化,不管是影音產品生產制作的全部過程,還是產品的內容,都與其他美國影音公司并無太大差異。而索尼之于自己被收購的美國文化企業來說,最主要的意義是這些影音公司的“銀行”,除了給這些公司提供投資新產品必需的資金以外,索尼很少也很難干預到這些公司的具體制作環節。其實也很容易理解,索尼投資哥倫比亞等企業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而在美國這個成熟的文化產業體系中,哥倫比亞等企業已經形成了適宜于這個體系的生產運作模式,因此,作為資本方,明智的選擇就是干資本該干的事情,而對于美國人來說,有人繼續投資生產文化大餐,互利共贏,何樂而不為呢?
雖然相對于美國,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基本國情存在很大差異,并且文化產業運作模式依然在探索中,然而從改革開放到入世,中國就開始以一種擁抱世界并融入全球的理念不斷前行,在文化領域也是如此。雖然目前從保護民族文化產業等角度出發,對于外資進入中國文化產業仍有諸多限制,然而對比近年來的政策可以發現,總體來看,外資進入中國文化產業的政策限制已經開始逐漸松動,因此,外資進入的方式也開始多樣化。然而相對于其他領域來說,對于外資入股中國文化企業,社會依然難持相對開放的心態,談外資色變比比皆是。這種對于外資進入的謹慎雖然很有必要,但也應該兼具理性。因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生產出能夠滿足老百姓精神文化需求的產品,而外資的入股、合資等方式進入,除了在資金上彌補了目前國內文化企業普遍面臨的緊張問題,也在商業模式上提供了借鑒。作為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文化市場大國,決定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走向的只能是國內上億的文化消費群體。因此,不管來多少外資,只要吸收得好,就能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的養分和補品,而不是狼入羊圈,這也是一個文化大國應有的文化自信。
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推動下,資本在各國文化產業之間的流動已成為不可阻擋之勢。在經過了入世第一個十年的磨煉之后,第二個十年,中國文化產業對于外資,應該持有更加理性和開放的心態,因為只有真正引進來,才能促使中國文化更好走出去。外資對中國文化產業更多的是機遇,而非挑戰。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