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業轉型陣痛
圖為紡織服裝生產車間
日前,阿迪達斯正式關閉了中國最后一家工廠,同時,傳言稱它計劃與中國300家代工廠終止合作。據前瞻網記者了解,目前,陷入困境的絕非阿迪下屬代工廠,訂單主動或被動外流正導致越來越多的代工企業面臨倒閉的風險。
“現在代工廠的訂單大幅減少甚至沒有訂單,形勢比2008年還要嚴峻。”東莞卓為集團總經理李文凱表示,由于成本上升、訂單價格下降,外資品牌的代工廠正面臨有訂單也不敢接的“斷糧”危局。這和以往所說的“倒閉潮”有著根本不同——企業等待經濟好轉之后復工或者擴大生產規模的愿望恐怕會落空。
專家和企業人士認為,改革開放以來創造經濟奇跡的珠三角模式正面臨挑戰,勞動密集型、依賴外來訂單的企業必須轉型,企業一定要掌握自主營銷渠道和產品定價權。很多企業可能由于轉型不成功被淘汰出局,這是轉型必然要經歷的陣痛。
無米米鍋
從東莞火車站出來,打車經過大約30多分鐘便來到了全球最大的毛織產品集散地大朗鎮,當地的毛織貿易中心失去了往日客商人流如織的繁華景象,有些店鋪已經關張,還在維持運營的店鋪中,有的銷售人員對著電腦玩游戲打發時間。
興業針織有限公司是大朗鎮毛織品行業中的一家老牌企業。從1987年開始該企業進入紡織行業,開始的時候做內銷,由于看到海外市場的機遇,從2003年開始做出口,成為一家來料加工企業,訂單和主要原料來自香港客商,市場面向歐美。企業人數在頂峰時一度達到1200-1300人,如今只剩下500多人。
對于經營形勢發生的巨變,公司總經理助理廖石文介紹,今年以來,公司的訂單量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了約五成,情況比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還要差,今年肯定會虧損。客商那里也積壓了很多貨,情況什么時候會好轉現在還看不清楚。
廖石文認為,出現當前這一狀況的最主要原因是國內生產成本上升,產品失去競爭優勢。發達國家經濟不景氣,消費者對產品價格更為敏感,只能壓低代工廠的出廠價,但國內代工廠的利潤已經沒有進一步壓縮的空間。
“大量的訂單流向了成本更低的國家,比如周邊的越南、柬埔寨、孟加拉等地。那里的成本是我們這里15年以前的水平,價格上根本沒法競爭。”廖石文說。
代工廠的利潤則已經被“榨干”。據大朗鎮有關企業人士介紹,客商向代工廠購買毛衣的價格僅有40元每件,但是拿到歐美去賣價格能夠達到300元每件。“客商以前不知道國內加工貿易企業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知道了以后這部分利潤都要讓給他們。”
“成本沒法再降,如果給的工資再壓低就更加難招工。以前的工人只要能賺錢,生活和工作條件差一點沒關系,可是現在就不一樣了。”廖石文介紹,近年來,公司的人工成本平均每年上漲20%,現在工人的工資扣完五險以后是每月3000元,每星期還要休息一天,以前是每月一天。
相比于其他單一做來料加工的企業,興業針織面臨的狀況“還算是好的”。廖石文說:“由于入不敷出,很多代工廠難以支撐下去,我們之所以還能勉強維持,是因為母公司其他業務板塊的‘輸血’。”
廣東省經濟學會副會長、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董小麟表示,加工貿易企業過分依賴外部訂單,忽略了自主品牌、自主渠道、自主技術,當國際市場出現波動的時候,就會面臨當前少米甚至無米下鍋的情形。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所長孫久文表示,沿海很多做代工的中小企業技術水平很落后,過度依賴于廉價勞動力,不愿意在技術提升方面進行投入。可是現在廉價勞動力在中國找不到了,這類企業該淘汰就要淘汰。
倒閉頻現
位于大朗鎮的卓為集團有限公司感受到了與興業針織同樣的經營壓力。
金融危機之前,卓為集團訂單做不完,還委托其他加工貿易企業進行生產。但是,現在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公司成本不斷上漲,客商壓價卻越來越厲害。在公司總經理李文凱看來,當前代工廠訂單大幅減少主要就是因為無法滿足其壓價要求。
大朗的毛織廠中有一大半做代工,客商會在不同的代工廠之間進行對比,誰的價格更低就把訂單讓給誰做,而競爭范圍并不僅限于珠三角。“訂單并不是沒有,可是再壓低價格接訂單無異于‘飲鴆止渴’,同樣不會有活路。”李文凱說。
海外客商的苛刻正在將代工廠逼入絕境。李文凱從公司開車回家路程中,高速公路兩邊全是廠房,在他的印象中,“這些廠房2008年以前到晚上11點半才熄燈,現在晚上8點有80%都已經熄燈。”
“東莞有大量代工廠倒閉,我身邊很多朋友的毛織工廠都出現了這種情況,有的廠工人甚至有2000-3000人。卓為集團其實也不靠來料加工業務賺錢,毛織業務還在維持是依靠酒店、地產等業務板塊的支撐。”李文凱說。
李文凱所說的代工廠倒閉并非個案。近日有消息稱,阿迪達斯將與其中國代工廠終止合作。這些企業為阿迪達斯生產運動裝、T-shirt等已經有十多年,阿迪達斯將在今年10月到明年4月陸續和他們解除代工協議。此前阿迪達斯在回應關閉中國工廠時表示不會影響其在中國的300家代工廠,這些代工廠大概有30萬工人。
在今年6月底玩具行業旺季到來的日子,扛過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東莞冠越玩具有限公司黯然倒閉。這家大型玩具代工企業在金融危機期間由李嘉誠低價轉讓給意大利籍美國人艾理澤,當時訂單狀況依然不錯。在生產成本不斷上升、利潤越來越小后,公司曾嘗試自主研發新產品,但最終仍沒有躲過倒閉的命運。
以加工貿易方式為主組織生產的廣東鞋業正面臨新一輪“倒閉潮”。據媒體報道,隨著土地資源、人工、原材料、能源、運輸、財務成本的增加,制鞋業中小企業利潤不斷下降。與此同時,7-9月是制鞋業的淡季,如果企業不能渡過難關,則有可能大面積倒閉。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