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電企集體“挖煤” 煤炭產能過剩局面將加劇
除了在國內收購煤炭,下游企業在國際上也接連發力。今年4月,中國鋁業接連公布了兩個關于煤炭的收購方案,分別是斥資23.92億港元收購港交所上市公司永暉焦煤29.9%的股份;以及擬出資不超過10億美元,要約收購蒙古煤礦商南戈壁近60%股權。
五大電力集團的煤炭基本用于供給內部火電。這部分煤炭,對于幾家企業而言,價格漲跌并不影響整體的利潤水平。而對于外購的煤炭,價格下跌,則有利于集團火電板塊的減虧或盈利提升。
煤炭企業利潤開始大幅下滑的同時,分析師普遍上調了電力企業的盈利預期。
伴隨各大下游企業加大進入煤炭領域的力度,以及煤炭產能的擴張,煤炭產能過剩的現象正在逐步顯現。
一家煤炭行業媒體之前援引了一組數據,“十五”期間煤炭采選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2253億元,“十一五”期間為12489.7億元,按每噸產能的投資額為800元計算,這兩個時期的投資可形成煤炭年產能21億噸,減去將在“十三五”期間投資的5億噸,“十二五”凈增年產能為16億噸。這些產能加上現有煤礦產能,總產能將超過50億噸。
“采選業的固定資產投入直接簡單地計算煤炭價格,折算煤炭產能,這個計算法沒有一點科學依據。”金銀島煤炭行業分析師張志斌表示,根據煤炭“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煤炭生產能力41億噸,煤炭產量控制在39億噸左右。由此分析,“十二五”期間煤炭產量年均增長控制在1.3億噸,比十一五期間的1.8億噸下降0.5億噸。但是同時看到在“十二五”開局之年,2011年煤炭產量達到35.2億噸,比2010年的32.4億噸增長2.8億噸,明顯超出規劃預計增長速度,行業需求在未來5年內仍較為旺盛,所以煤炭產量的控制難度偏大。
張志斌認為,長期看,在經濟不景氣,頁巖氣能源革命和進口煤的沖擊下,煤炭或會維持供大于求局面。在此預期下,價格將呈下跌趨勢。如果煤炭行業低迷,電力、冶金、化工等下游行業企業則會優先采購集團內部的煤炭,這對于單純的煤企而言無疑將是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