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機器人 來啦
始于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讓全世界很多行業都遭受了重創。但有一個行業卻是例外,那就是工業機器人。
爆發式增長
2008年中國勞動力成本的暴漲,讓工業機器人有了一展身手的機會。當年,工業機器人在中國的銷售達到7500臺,其數量是前24年銷售總量的三分之一。
其后的4年,工業機器人的銷售繼續呈現高增長態勢。國內需求量大增,形成對國內、國外產品一并通吃的局面。據前瞻網記者了解,2010年我國進口機器人2.34萬臺,同比增長130%;進口金額5.28億美元,同比增長69%。2011年進口機器人3.8萬臺,同比增長62%;進口金額8.66億美元,同比增長了64%。
2011年的中國市場,被稱為工業機器人增長的爆發年。庫卡機器人(上海)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鄒濤表示,2011年庫卡在中國的機器人銷量實現了三位數的增長。今年一季度以來,雖然經濟環境發生變化,但仍然有一些公司延續了高增長的態勢,一些產品還供不應求。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松),今年1-3月實現營業收入2 .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47.7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600多萬元,同比增長37.45%。
上海東芝機械有限公司控制機器部的胡志偉表示,今年一季度在中國的發貨量為20臺,比去年情況要好。日本的那智不二越(上海)貿易有限公司的高級工程師劉曉東說,今年以來,每個月的發貨量比去年高很多。
同臺競技
作為現代工業智能化的產物,工業機器人的大規模生產與使用,始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發那科公司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如今已經成為世界工業機器人制造的巨頭。據前瞻網記者了解,該公司2011年的工業機器人銷量突破25萬臺,同年中國市場的銷量為3400臺。
中國工業機器人的市場拓展,最早始于外資企業。1997年,發那科機器人進駐上海;2000 年,庫卡機器人自動化設備(上海)有限公司成立。早期工業機器人的應用主要在汽車領域。上海通用汽車、上汽通用五菱、廣州本田、廣州豐田等,發那科機器人是主力;而德國大眾、奔馳、寶馬等汽車公司,則青睞于庫卡。
十年前,工業機器人的銷售并未成氣候。到200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的保有量才剛超過3500臺。但這個數字到2008年就一躍而成為3萬臺。工業機器人在搬運、焊接、裝配、噴涂、涂膠等生產環節的廣泛應用,使得國內的工業機器人制造商也有了施展抱負的空間。
新松背靠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所,在2009年上市,目前是國內主板唯一的工業機器人上市公司。2011年新松機器人的銷售收入 7.8億元,同比增長42%。和年產量5000-10000臺、年銷售額數十億美元的國外大型公司相比,新松顯然還屬于后起之秀,但從國內整體行業狀況來看,以新松為代表的中國企業,發展快、亮點多。
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州數控)的機器人業務開展時間不過4年,但已經與比亞迪、珠海格力等企業合作推廣機器人在生產線上的應用,并與廣州機床廠、上海第三機床廠等多家國內機床廠家展開合作。今年4月,廣州數控在廣州番禺區投資4.5億元新建產業園區,占地17萬平方米,建設期為4年,主要生產工業機器人和精密電動注塑機等數控設備。其中工業機器人達產后,預計年產量將達2000臺/套,新增產值2.6億元。
另一方面,國外企業也在力爭本土化,以加強與國內企業的競爭。2011年12月,發那科公司總部的產業用機器人新工廠正式投產,月產能將達到5000臺,是以往的2倍。據悉,該主體組裝工廠占地總面積為4萬平方米,部件加工工廠占地1.5萬平方米,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機器人工廠。稻葉善治總經理表示,機器人的世界需求正不斷增長,公司將整頓生產體制,全力滿足世界需求。針對中國市場,發那科在上海有2萬平方米的生產基地,主要用來二次開發,進行一些技術研發、應用實驗、系統集成、安裝調試以及備件服務等。
另一些外資企業則正在考慮本土化。鄒濤表示,從國外進口機器人會涉及到運輸成本和交貨期等問題。因此,從長遠看來,外資企業的本土化已成為一種趨勢。但是,想在短時間內實現本地化還不太可能,很多零部件還需從國外進口。
那智不二越也認同這種逐步本地化的思路。劉曉東表示,現在公司的產品都是原裝進口,希望將來能夠本地化,不過最早也要在明年以后。與發那科同種類型、相同應用領域的產品相比,那智不二越的價格與之互有參差,希望將來能借助本地化提升競爭優勢。
新勢力
2007年,當工業機器人在汽車行業以外的應用達到半數的規模時,工業機器人的產業化的特征就開始顯現出來。其制造商群體,也成為制造業的一個新勢力。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