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果農用有毒藥袋種紅富士 稱不用不習慣
圖為包裹了藥袋的紅富士蘋果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產于山東煙臺的紅富士蘋果在種植過程中大量使用一種藥袋。這種藥袋將包裹幼果直到成熟,白色藥末直接與蘋果接觸。對于所用藥物,藥袋生產商和銷售商都諱莫如深,當地果農和農業合作社人員坦言,“人人都知道是退菌特和福美胂,是禁止使用的”。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今年3月,當地政府部門曾查處藥袋200多萬只,要求禁止使用藥袋。但調查發現,目前這種藥袋仍在大量生產和使用,“并不斷呈擴大之勢”。
據悉,去年年底,全國農藥登記評審委員會達成一致意見:鑒于福美胂等化學結構中含胂的產品存在安全風險,建議按有關程序撤銷此類產品的登記。
脖子上掛著正方形布口袋,里面裝著上百個紙袋。
60歲的果農劉國強,穿梭在密密匝匝的蘋果樹間。
他瞇起眼睛,將紙袋套在幼果上,一捏封口,紙袋就掛在樹上。
一些白色粉末從紙袋飄出,粘在劉國強手指上,散發出一股刺鼻氣味。
“紙袋里有藥,也叫藥袋,是禁止使用的。”劉國強有些靦腆地說,當地不少果農套袋時戴口罩和手套,有的甚至將頭包裹嚴實,“像戴上防毒面具”。
初夏時節,紅富士蘋果已有杏般大小,滿樹青色幼果將被藥袋包裹5個多月,直至成熟上市。
山東煙臺招遠市大秦家鎮,劉國強的果地西側,立著“蘋果非疫區”的大牌子,下臥一尊石碑,上刻“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綠色果品示范基地”。
“蘋果套上藥袋賣相好”
劉國強手中的藥袋,長寬約十五六厘米,外面是黃色的復合紙,里面的深色紙沾滿白色藥末,直接與幼果接觸。
“這藥袋有一點兒嗆,年輕人、小媳婦套袋時,最好戴著手套和口罩。”劉國強說,大秦家鎮的果農幾乎家家都在用這種藥袋,長出來的蘋果品相好,表面光滑不長黑點。
6月6日,棲霞市亭口鎮,果農孫紹遷也忙著給蘋果套藥袋。
他家三畝蘋果樹,需要7萬多個藥袋,還雇了一名勞力幫忙。
不加藥的果袋每個3分錢左右,加藥的果袋價格要高出2分錢,一畝蘋果地約套袋兩萬個。
“藥袋5分錢一個,成本3000多元,一名勞力要用10天多,成本也在2000多元。”種蘋果20多年的孫紹遷說,收成好的時候,一年三畝地能賺4萬多塊錢。
孫紹遷回憶,套袋這道工序始于10多年前,當年縣、鄉技術員向果農推廣,說是能夠減少病蟲害和農藥殘留。這一技術很快被果農采納,“那時的紙袋里沒有任何藥”。近幾年來,賣紙袋的經銷商開始推銷藥袋,說蘋果套藥袋賣相好。
招遠市一家農業合作社的技術員陳富寬稱,蘋果樹每年噴灑十幾次農藥,蘋果套上紙袋,可有效避免農藥與果實直接接觸,降低農藥殘留。但近幾年藥袋開始流行,他拿出去年當地出產的紅富士蘋果,其中一個表皮布滿大小不一的黑色斑點,并有白點凹陷,“這是沒有用過藥袋的,用藥袋的蘋果表皮比較光滑”。
孫紹遷和劉國強也認為,套藥袋的蘋果的確比紙袋蘋果表光好一點,但價格沒有因此提高,“收蘋果的不會管你用的是藥袋還是紙袋,人家只在乎質量好不好。用藥袋習慣了,擔心不用藥袋品相不好,賣不出好價錢”。
百公里果園都用藥袋
5月下旬至6月上旬,記者多次驅車沿S304省道調查,從棲霞市到招遠市百余公里沿線,幾乎綿連的各村蘋果園都在大量使用藥袋。
6月2日,棲霞市桃村鎮,S304省道南側大片蘋果地里,黃色的紙袋掛滿枝梢,遠看像是一棵棵碩滿枝頭的梨樹。記者隨機打開一個紙袋,里面黑色紙上頓時飄灑出白色粉末,有些已附著在果實上,散發出濃濃的藥味。
公路北側的果林里,蘋果樹同樣掛滿藥袋。記者沿果林向縱深處行駛一兩公里,幾乎各家果園都在使用藥袋。
沿S304省道向西,記者驅車每行駛5分鐘左右,就停車到果園內查找藥袋。途徑棲霞市唐家泊鎮后野村、上牛蹄夼村、尹家莊村等周邊的蘋果園內,也都使用藥袋。
棲霞市寺口鎮西南疃村附近,茂密的果林內,正為蘋果套袋的果農時隱時現。
同一棵蘋果樹上,記者發現三種不同的藥袋:一種藥袋里面黑色紙上白色粉末呈點狀密集;另一種藥袋內白色粉末已將黑紙覆蓋;還有一種藥袋,少量藥物隱藏在黑紙內側。
一名套袋果農說,有一些藥袋是去年剩下的,所以藥量比較少,新套上去的藥袋則藥量足,“不同藥袋廠的藥袋,藥量也不一樣”。
記者在S304省道沿途的蘋果園,收集數十個藥袋,上面均無成分和廠家等任何信息。
藥袋內的白色粉末究竟是何藥物,孫紹遷和劉國強等果農透露,用了好多年了,“人人都知道是退菌特和福美胂。”對此,農業合作社的技術員陳富寬也表示認同。
蘋果之都小鎮“談藥色變”
棲霞市,享有“中國蘋果之都“和“中國蘋果第一市”之稱。
S304省道橫穿該市寺口鎮,這個盛產紅富士的小鎮上,出售蘋果紙袋的店鋪沿街林立,數量遠遠超過鎮上的餐館。
5月13日下午,記者走進幾家銷售紙袋的店鋪。
一聽外地口音,商家們大多疑心重重,表示紙袋目前不賣給外地人。記者問及是否有藥袋售賣時,商家直接將記者拒之門外。
只有寺口鎮中心一家化肥店,女店主表示可以幫助聯系藥袋加工廠,“藥袋5分錢一只,5萬只以上起售,明天給確切答復”。
當日下午,“一輛京牌照車來到鎮上”的消息,迅速傳遍鎮上所有紙袋店鋪。記者再次聯系女店主時,對方謹慎詢問“那車是不是你們的”。女店主說,“現在跟你們不熟,以后熟悉了再賣給你們”。
寺口鎮多名商家透露,去年11月份,山東一家電視臺曾在該鎮暗訪,曝光果農使用的藥袋,里面含有的農藥可能屬于違禁農藥。隨后,當地政府部門對藥袋進行查處,“市工商局和果業局都不讓用藥袋了,所以不敢賣”。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棲霞工商局調查中發現,一些果袋廠生產一種藥物袋,蘋果套藥袋后,幼果直接接觸到高濃度的殺菌劑,果皮上的皮孔會受到傷害壞死,內層紙上的退菌特或多菌靈藥劑遇到水溶解,且濃度很高,容易燒傷果皮發生藥害,更大程度上對蘋果產生影響。
報道中,棲霞市果業發展局副局長郝文強表示,蘋果套藥袋,增加了果實農殘超標的風險。
從今年春天開始,棲霞市利用3月份生產資料使用的旺季,查處制售藥物果袋案件3起,查處藥物果袋200多萬只,價值10萬余元。
農合社理事長開藥袋廠
事實上,嚴查未能阻擋藥袋的生產。
緊鄰棲霞市寺口鎮的招遠市阜山鎮,就有一家藥袋加工作坊。
5月30日上午,一場大雨過后,記者以考察設備為由進入作坊。
一排平房院落,不到40平米的平房內,擺著三臺制作果袋的機器。
五六米長的機器上,一端是黃、黑兩種卷紙,傳送帶傳遞過程中,被膠水粘合在一起。紙袋內側的黑色紙面上,密布著一層白色粉末狀物體,散發著農藥的氣味。在另一端,成品紙袋已摞成幾摞,工人看著電子顯示器,當數字跳到100時,會抄起一摞紙袋扎上皮筋,裝入尼龍袋中。
作坊主梁玉剛介紹,每臺機器只需兩三人操作,每天每臺能產約15萬個紙袋,“如果不加藥,每個紙袋售價3分錢左右,如果加藥,每只5分左右”。
記者調查,梁玉剛是當地一家農業合作社的理事長,負責銷售農藥、種子和化肥等物資。
5月31日,記者再次來到梁玉剛的作坊,提出購買藥袋上的農藥。
思索良久,他謹慎地說,“你要買也行,不能開發票和收據,也別說從我這兒買的藥”。
倉庫里,梁玉剛從一堆雜亂的紙卷中,翻出旅行箱大小的紙箱子。除了“果袋專用”四個字外,紙箱子上沒有任何標志。他從箱內掏出一個銀白色的塑料包,上面同樣沒有任何標志,“這就是藥,蘋果袋專用的藥,30元一袋”。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