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部門監管無力致稀土走私泛濫
我國每年走私稀土量占實際出口量的1/3
盡管國家大力整頓國內稀土行業生產秩序,高壓整治打壓走私現象,但我國目前稀土走私行為仍然相當猖獗。據前瞻網記者了解,海關總署日前召集13家國內擁有稀土出口配額企業負責人圍繞“稀土出口管理”進行座談,海關將繼續保持打擊走私高壓態勢。
上述權威人士稱,除了對各自通關遇到的重點問題提出相關建議外,參會企業向海關反映了通過國外客戶了解到的部分稀土出口走私可能存在的方式和渠道,同時建議海關在繼續保持打擊走私高壓態勢外,提高通關檢測效率,完善稀土出口指導價格溝通機制,細化稀土出口產品分類目錄等。更為重要的是,多家企業建議海關下一步要加強與國外稀土進口國家海關聯動,進一步加強對稀土出口走私打擊力度。
無獨有偶,記者獲悉,就在海關總署召開座談會后不久,工信部也針對“整治稀土非法出口”召集稀土企業開會。“工信部和海關總署密集的開會討論,說明下一步國家針對稀土‘走私’將實行更加嚴格的管控。”稀土協會一位負責人表示。
稀土被稱為“工業維生素”,為了保護這一珍貴且稀有的戰略性礦產資源,2007年起我國開始對稀土生產實行指令性規劃,并開始對稀土出口量實施限制措施,2009年開始國家密集的對稀土出口和國內生產進行管控后,稀土價格大幅飆升,稀土走私問題也開始屢禁不止,成為稀土行業整治一大“頑疾”。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稀土行業面臨的處境更加嚴峻:一方面是出口配額用不完,另一方面是屢禁不止的稀土走私。據前瞻網記者了解,4月份稀土出口量為387噸,較上年同期下降93%,較3月份下降38%。其提供的數據還顯示,今年1至4月,中國稀土礦石、金屬及化合物的出口量3046噸,較上年同期下降43%。
一位有配額的稀土企業負責人表示,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稀土出口開始直線下降,很多企業原有的配額根本用不完,這其中除了有價格和市場的因素外,更關鍵的是,大量游離在監管外的非法走私稀土屢禁不止并充斥著市場。盡管無法說出具體數額,但這位企業負責人說,他去年曾帶隊去美國、日本等地進行考察,驚訝地發現國外的稀土進口數據高于我國的出口數據,且差距驚人。據前瞻網了解,我國每年走私稀土量至少2萬噸,約占實際出口量的1/3。
“自稀土協會成立以來,打擊稀土出口走私問題一直是所有協會會員企業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稀土協會負責人表示。他坦言,和正規的出口相比,走私量巨大的主要原因也是由于其利潤巨大。加上很多非法走私出口的稀土產品都來自非正規的渠道,稀土走私帶動了國內稀土礦私采亂挖的步伐,不僅給我國環境造成巨大破壞,同時也給我國稀土行業整治帶來難度,只有從礦產品的源頭控制入手,繼續加大打擊走私力度,保持高壓態勢,才能做到真正有效遏制稀土走私。
“因為有高額利潤,以前的確有出口走私的情況。”中國稀土協會副會長王彩鳳表示,應加快健全監管體系,特別是生產規劃到出口配額計劃、市場需求量要有很好的銜接。另外,下一步將要實施的稀土專用發票等措施也會進一步遏制出口走私的情況。
“政府的公共職能不到位是出現走私的根本原因。”中國社會科學院主任于立新表示,長期以來,由于我國對稀土產業缺乏嚴格的保護性開采政策、環保標準低,行業準入把關不嚴以及在出口監管上存在一定的漏洞,使得行業發展中稀土企業亂采濫挖問題突出,走私出口屢禁不止。與此同時,不少小企業利用不法手段,野蠻開挖稀土礦藏。再加上,開采稀土工藝簡單,多數為家庭作坊,普遍存在采富棄貧問題。以致稀土礦綜合利用率低,生態環境破壞,資源嚴重浪費。此外,由于配額分配及管理不善,一些主營業務非稀土行業的企業利用配額牟取暴利,導致近年來通過非法渠道出口的稀土量猛增。
于立新指出,海關工作人員缺乏專業檢測設備和稀土產品相關知識,監管的“盲區”也給不法商人提供了空間,導致了大批量的走私案件滋生。他同時強調,雖然近年來我國逐步認識到稀土的重要戰略意義,開始不斷加大對稀土的監控管理力度,但因為我國稀土資源大多處于邊遠山區,監管機構很難實施及時有效的管控,導致監管出現盲區。在豐厚利潤的誘惑下,不少中小企業和私挖者鋌而走險,以身試法,與監管部門打起“迂回游擊戰”,從中脫逃。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