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在俄形象:價廉物不美
中國汽車企業在俄羅斯市場可謂歷經磨難。從2006年到2008年俄羅斯成為中國汽車最大出口市場,到2009年俄汽車市場衰退,政府支持本土汽車工業發展,中國汽車被迫退出俄羅斯市場,再到2011年市場復蘇中國汽車重返俄羅斯,這種由高峰跌至低谷,從低谷再攀高峰的艱辛之路,盡管困難重重,但俄羅斯市場對中國汽車的需求依然切實存在。
2006年至2008年間,中國汽車銷售在俄羅斯市場得到蓬勃發展,俄羅斯成為中國汽車最大出口市場,僅2007年,中國汽車企業在俄羅斯市場實現銷售汽車約57000輛。2008年,俄羅斯汽車市場也隨金融危機爆發而出現嚴重衰退,政府采取保護措施支持本土汽車工業發展,因此中國汽車的銷售陷入完全停滯狀態。2009年,中國汽車在俄總銷量僅為7400輛,被迫退出俄羅斯市場。此時,中國汽車工業也在遭遇到發展結構性問題。銷量增長的同時,出現了零配件短缺和售后服務不足的問題。
危機過后,俄羅斯汽車市場開始復蘇,銷售總量已從2009年的140萬輛上升到2011年的265萬輛,中國汽車銷售也隨之得到迅速恢復。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監測顯示,2011年,以生產面向中產階層的中檔車為主的中國吉利汽車和重慶力帆銷售量分別實現了212%和133%的增長,達到6000輛和17900輛。
應重樹品牌形象
毫無疑問,俄羅斯汽車市場需求的恢復性增長為中國車企帶來了二次發展機遇。各方都在審視并思考,亞洲企業是否能“常駐”俄羅斯汽車市場。專家表示,中國企業應充分把握這次機會,積極解決售后服務問題,同時組建有效的經銷渠道,重新樹立品牌形象。目前,“中國制造”仍是價廉而物不美產品的代名詞。過去,中國汽車以價格優勢搶占市場,如今市場形勢已發生改變。Metropol投資公司的分析師安德烈·羅日科夫(Andrei Rozhkov)表示:“現在,中國汽車要面臨來自俄羅斯最大汽車廠商奧托瓦茲(Avtovaz)、現代汽車等聲譽較好,且產品價格適中的企業的激烈競爭。”他指出,贏得競爭的關鍵在于推出新的裝配生產線,或建立新工廠,這樣不僅可以解決零配件短缺的問題,同時也能降低成本。
目前,在俄羅斯共有兩條中國汽車裝配生產線。其中最大的一條于2010年由俄羅斯切爾克斯克Derways汽車公司投產,設計年生產能力為10萬輛。2011年中國吉利和力帆旗下所有車型整車,以及長城哈弗車身部分均在該生產線生產。Derways公司計劃將于2014年啟動海馬汽車(屬中國一汽集團)年產4萬輛的裝配生產,屆時,該條生產線產能將達到滿負荷。
從合資建廠到貼牌銷售
中國車企積極與俄羅斯企業開展合作。2008年,俄羅斯塔甘羅格公司(TagAZ)開始為中國的比亞迪、奇瑞和江淮等公司組裝品牌車。2011年,該公司以“Vortex”為品牌,銷售奇瑞汽車1.21萬輛,比亞迪汽車2004輛,同時,以“江淮瑞鷹”為品牌貼牌銷售塔甘羅格公司和江淮汽車旗下的江淮同悅汽車。Derways汽車公司和塔甘羅格公司均表示,2012年公司產量將繼續增長,并計劃擴大產品類型。
長城汽車公司將成為第一家在俄羅斯利佩茨克地區(Lipetsk)啟動全面自主生產線的中國汽車廠商。該工程總造價3.83億美元,預計2014年完工。工廠投產后將首先裝配四輪驅動車,之后將生產小型面包車。
中國一汽集團(FAW)與俄羅斯汽車制造商高爾基集團(GAZ Group)計劃將于2012年起在俄羅斯米亞斯烏拉爾汽車制造廠組裝中國一汽“解放”牌載重汽車。根據協議,年生產量將達到1萬輛。
輕型商用車(LCV)也是中國車企在俄羅斯市場主推的車型之一。2011年,俄羅斯AMS集團和中國北汽集團就在俄烏里揚諾夫斯克市合資建廠一事達成協議。根據協議,工廠投產后將每年生產6萬輛北汽品牌商用車。同時,北汽福田也有意在捷爾任斯克的下諾夫哥羅德地區建廠,預計年生產能力將達到10萬輛,車型包括商用車、皮卡、廂式車和重型卡車等,并面向歐洲市場生產運動型多用途車。
提高市場份額困難依舊
盡管目前在俄羅斯市場中,中國汽車的生產和銷售形勢一片大好,但分析師預測,近幾年之內不太會有新合資項目簽署。相對于在俄羅斯建廠,中國車企對直接出口更感興趣。高額進口關稅可以通過汽車的低價來彌補,因此,對中國車企來說,直接銷售潛力依然巨大,尤其是在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分析師表示,雖然2011年中國汽車銷售額增長,但絕對值還很小,因此中國汽車生產商在鞏固其在俄羅斯市場地位之前,投資建新廠意義不大。
專家也一直認為,中國汽車在俄羅斯市場的存在會很有限。盡管銷量增長很快,但中國車企所占市場份額相對較小。究其原因,此前包括長城汽車和奇瑞在內的中國汽車生產商因無法與俄羅斯政府達成一致意向,以及承受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所帶來的影響,不得已只能放棄在俄羅斯的項目,同時解散了合資的企業。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