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檢測合格的膠囊很可能也使用了工業明膠
日前,國家藥監局要求各地方徹查鉻超標膠囊藥品。此前,9家藥企的13種膠囊產品檢出鉻超標,藥品安全成為輿論焦點。
毒膠囊的誕生,大概經歷這樣的流程:以廢皮革制成工業明膠,工業明膠被藥用,制成空心膠囊,藥企采購這樣的膠囊,帶“毒”藥品就產生了。
這個鏈條上,本該存在諸多“關卡”。毒膠囊事件的發生,說明相關企業的良心和相關部門的工作,都沒有經得住考驗。
一粒膠囊,攪動了藥品的江湖。
4月15日,央視“每周質量報道”曝光了通化金馬、修正藥業等9家藥企13種膠囊藥品鉻超標。其中部分藥品使用的空心膠囊,來自浙江新昌縣,該地膠囊生產原料來自河北學洋明膠廠。
央視節目播出3小時后,學洋明膠廠突然“失火”,相關票據文件化為灰燼。這一銷毀證據的行為,使“明膠”事件升級。
次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叫停13批次膠囊藥品。4月21日,衛生部要求暫停使用9家藥企膠囊藥品,并要求召回13批次產品。
事件發生后,學洋明膠廠所在的河北阜城縣強拆了數十明膠作坊。浙江新昌全縣43家膠囊企業停產整頓。
“一旦事件爆發,就簡單地取締這些明膠生產作坊,對于行業發展是不利的。”4月25日,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金獅提出,當前最重要的是做好明膠生產、流通和使用過程中的監管,并對行業適當引導。
“秘密”
“臭皮革”被藥用
13批次毒膠囊中,最高鉻超標90余倍。根據調查,最直接的原因,是空心膠囊的生產中,使用了工業明膠。
根據2010年頒布的《中國藥典》規定,生產藥用膠囊所用原料明膠,至少應達到食用明膠標準。
按行業標準,食用明膠應當使用經過檢驗的動物的皮、骨等作為原料,嚴禁使用制革廠鞣制后的任何工業廢料。
這是因在皮革鞣制過程中,鉻離子與膠原蛋白起了絡合反應,形成了含鉻蛋白絡合物,使得鉻離子難去除。
工業明膠的生產中,則大量使用皮革廢料。
制作明膠的原材料,因來源不同價格有很大差異。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了解,1噸正規食用明膠的原材料價格兩三千元,一般皮革下腳料1噸僅需一兩百元。
藥用明膠、食用明膠和工業明膠,價格也有很大區別。
根據國際食品包裝協會4月21日公布的《關于明膠若干問題的報告及建議》,工業明膠價格約1萬元每噸,食用明膠約為3萬元每噸,藥用明膠則每噸約5萬元。因此,某些企業違規操作,用工業明膠代替食用明膠,或者把工業明膠摻進食用明膠來降低成本。
此外,食用明膠市場存在缺口,一直供不應求。生產食用、藥用明膠所需要的豬牛皮、骨原料等緊缺,一些明膠生產廠家便尋找廉價的替代品。董金獅介紹,去年食用明膠的總需求量是5萬噸,但市場缺口1萬噸。
董金獅還指出,目前對藥用明膠的要求,其實低于食品明膠。目前國際水平食用明膠對鉻的限量為1mg/kg,而根據《中國藥典》,藥用明膠對鉻的限量為2mg/kg。這也為工業明膠進入藥用領域提供了一定空間。
有業內人士稱,不法企業將工業明膠摻入食用明膠中,銷往食品、藥品加工廠商,已是明膠行業半公開的秘密。
“死穴”
工業明膠難離“鉻”
據報道,目前,中國明膠協會會員有200多家,其中取得了食用生產許可證的只有20余家,獲得國家藥監局批文的僅4家。
此外,還有眾多不合規明膠廠商主要分布在浙江、河北、江西、福建等地。此種類型的膠廠在全國的總量尚未見統計數據。
此次風暴中被媒體關注的河北阜城縣古城鎮,用皮革制作工業明膠的工藝,已有20多年的歷史,存在大量明膠作坊。據報道,阜城縣目前取締了82家明膠作坊。
這些作坊從各地收購皮革邊角料,制成土膠賣給學洋明膠廠。該膠廠再加工后,充當食用明膠或藥用明膠進行出售。
專家介紹,僅從外觀無法區分藥用明膠和工業明膠,二者僅在原材料和制作工藝上有區別。
生產工業明膠,在皮革加工過程中,因為需要使用許多有毒的化學試劑進行處理,這些有毒試劑,會殘留在下腳料中,其中包括重金屬元素鉻,無法擺脫,這也是工業明膠的致命缺陷。
此外,工業明膠還有其他殘留的物質,如亞硫酸鹽鹽菌群落等指數也可能超標。
而因明膠是水溶性蛋白質的混合物,沒有固定唯一成分,目前國內尚無方法檢測確認工業明膠。在衛生部發布的《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和易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名單》上,工業明膠的檢測方法一欄顯示“無”。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