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業產能過剩 大企業推動聯合重組
水泥市場面臨季節性“倒春寒”。據前瞻資訊數據監測中心顯示,2010年,中國水泥行業前十家企業平均生產規模為4730萬噸,CR10(十大廠商生產集中度)僅為25%,企業規模和產業集中度嚴重偏小。
前瞻資訊研究院統計顯示,2012年全國保障房需基本建成500萬套,新開工700萬套以上。按照新開工房每套用3噸水泥計算,就將造就2000多萬噸水泥的剛性需求。2011年,全國水泥產量20.6億噸,同比增長16.1%,增速同比加快0.6個百分點。到2011年12月末,重點建材企業水泥庫存達到了1042萬噸,同比上升達20.3%,水泥過剩量空前。
前瞻資訊建筑業分析師張劍星認為,其實早在2009年,國家已經有水泥行業的政策導向,嚴格控制新增水泥產能,執行等量淘汰落后產能的原則,對2009年9月30日前尚未開工水泥項目一律暫停建設并進行一次認真清理,對不符合原則的項目嚴禁開工建設。
但是落實的效果卻并不盡如人意。2011年,中國水泥總產能達到27億噸,實際產量20.6億噸,過剩約24%,部分區域的產能過剩更加嚴重。與此同時,一大批在建項目正在熱火朝天地大干快上;部分落后產能又偷偷開工、死灰復燃。
全行業競爭激烈,但整體盈利水平低下,產能發揮率較低。整個預拌混凝土平均設備產能利用率僅在40%左右,遠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尤其是在部分地區,部分小規模企業不正當競爭,技術質量管理水平差,甚至偷工減料、偷稅漏稅、應收賬款數額大等問題普遍存在,嚴重制約了預拌混凝土行業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行業的競爭,必然導致優勝劣汰,張劍星認為有關部門應該運用經濟、法律、技術和必要行政手段,加強淘汰落后產能監督檢查力度,確保淘汰落后工作按期完成。尤其是要嚴禁新建項目開工建設。另外,落后水泥產能比較多的省份,要加大對企業聯合重組的支持力度,通過等量置換落后產能建設新線,推動淘汰落后工作。畢竟大企業的工藝水平、管理水平和資源綜合利用能力相對較強。在土地、礦山和電力等資源配置上優先保障有能力的大企業,就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資源配置,提高了資源利用率。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