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末紡織工業總產值將達6萬億以上
目前,《紡織工業“十二五”規劃》已由工信部印發完畢,即將對外公布。
規劃顯示,“十二五”期末,紡織工業總產值將達6萬億元以上,年均增長率5%-8%。“十二五”時期,紡織出口額將超過3000億美元,年均增長8%-10%。自主品牌產品在國際市場中比重達28%-32%。
紡織行業專家指出,“十二五”期間,紡織行業的整體布局將繼續西進,而東部地區的行業發展將由上量變提質,仍將作為中國紡織業領先地區和主要的紡織出口基地。
中西部產值占比提升一成
除給出“十二五”的行業發展預測值外,規劃藍本還對紡織行業布局目標提出要求。“十二五”時期,紡織行業布局目標是,兼顧國內外市場,促進東部產區轉型升級,加快向中西部地區產業轉移,建立東部產區和中西部產區優勢互補的產業格局。紡織產業區域發展更加協調,產業鏈更加完整。有條件地區還將形成若干國家級紡織重大產業基地。
據預計“十二五”期間,紡織行業將基本形成發揮東部、中部和西部各個區域優勢的產業布局體系。這一格局的紡織經濟總量將在東、中、西區域的分布情況明顯改善。到2015年,中、西部地區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占全行業比重由2010年的17%提高到28%。
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料顯示,“十一五”期間,中部、西部紡織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速分別達到41%和27.5%,明顯高于東部地區10.3%的增速。
建立200余個產業集群
規劃藍本還指出,“十二五”時期,紡織產業集群、園區及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將明顯提升,產業集聚化發展優勢也將進一步凸顯,特別是紡織全行業中品牌貢獻率和科技貢獻率高的、規模顯著的、對地方經濟發展貢獻突出的成熟而有特色,且產業鏈完整的產業集群將由2010年的175個增加到200個以上,占全行業經濟總量的比重由40%提高到52%。
資料顯示,“十一五”期間,沿海三大經濟圈紡織工業結構發生較大變化,主要表現在長三角地區的紡織工業比重下降較大,而化學纖維制造業產值份額上升明顯,珠三角地區的紡織工業比重下降緩慢,而渤海灣地區化學纖維制造業比重下降。
中國紡織研究中心認為,“十二五”時期,東部沿海紡織產區繼續保持長期穩定發展。目前,雖然低成本比較優勢有所減弱,但憑借完備的配套產業體系和多年積累的技術優勢,東部沿海地區仍將作為中國紡織業領先地區和主要的紡織出口基地。
但同時,在技術創新、產品開發、品牌營銷以及節能減排等方面還需繼續加強。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