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業遭遇歐美“雙反”絞殺 黃金時代一去不返
光伏產業的“黃金時代”已經終結
12月2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做出了一項裁定,即產自中國的的晶體硅光伏電池及組件對美國市場出口價過低,低于“公平”價格,且在出口過程中,中國企業得到了中國政府的補貼,這對美國企業造成了實質性損害。
據了解,美國接下來將針對中國的光伏企業進行集中調查,一旦調查結果支持上述裁定,美國很可能對從中國進口的光伏產品征收高額反傾銷及反補貼稅。此前,已經有美國光伏制造企業提出,應將反傾銷稅定為49.88%,反補貼稅定為249.96%。
“無論如何,‘雙反’已在所難免,我們現在正積極想辦法應對。”有光伏企業負責人這樣表示。
但有分析指出,光伏企業的應對辦法其實非常有限。
數據顯示,中國光伏產品的對外依存度高達90%,其中出口量的10%銷往美國,80%銷往歐盟。現在的問題是,除美國外,歐盟也正在考慮采取跟美國一樣的行動。
“如果美國最終確認中國光伏產品存在反傾銷和反補貼,那么歐盟肯定跟進,后果不堪設想。”上述光伏企業負責人稱。
此前,中國硅材料信息研究中心主任白洪強曾表示,如果失去了歐洲,中國的光伏產業必將遭受“毀滅性打擊”。
事實上,目前中國許多光伏企業已經處在非常尷尬的境地,最明顯的是上游的多晶硅企業。
據悉,今年以來,多晶硅價格一路下跌,從每公斤100美元跌到了現在的30美元元,跌幅達70%,而國內多晶硅的平均生產成本每噸30-40美元之間,換句話說,現在企業每生產一噸多晶硅就要虧損數萬元,這是一個讓人不安的數字。
更讓企業難以接受的是,前不久發改委提高了上網電價,每度提高約3分錢,這對于高能耗的多晶硅生產企業來說無疑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面對現在的局面,不少企業大都會回想數年前的“黃金時代”,以多晶硅產業為例,當時每公斤多晶硅的價格最高曾達到400美元,可謂暴利,現如今,“黃金時代”已一去不復返。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