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產業異軍突起 電商化勢在必行
2014-07-18 14:41:22 責任編輯:張澤偉 來源:中國硅谷在線
隨著世界智慧工業的中心將開始向中國轉移,“made in China”的時代正在被“designed in China”取代。中國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以智慧產業為主導的產業化模式正在緊鑼密鼓地構建中。2011年4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財政部、商務部、國資委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見》,把“智能發展,建立現代生產體系”作為推動兩化深度融合的基本原則之一。在《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路線圖》中也明確提到, “十二五”期間將突破九大關鍵智能基礎共性技術、推進八項智能測控裝置與部件的研發和產業化、提升八類重大智能制造裝備集成創新能力和促進在國民經濟六大重點領域的示范應用推廣。
智慧產業異軍突起,獲多方支持
1、社會環境
智慧產業對傳統產業正產生巨大的影響。美國的智慧產業革命已經悄然實施了10年,這10年里,美國制造業的產值提升超過50%,工人工作效率提升超過20%。智慧產業的興起已經對傳統的制造業、服務業造成了深遠的影響。知名學者郎咸平教授認為智慧產業極大地提升了效率,而今后,運用先進的網絡和自動化技術對傳統產業和市場進行升級也將是中國發展的重點,智慧產業是名副其實的第四產業。
智慧城市建設以及新型城鎮化為智慧產業帶來機遇。在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中,城鎮化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在朝向更加智能、更加環保、更加便捷的城鎮化建設中,“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智能電網”等都對智慧產業提出了新需求,也將成為智慧產業發展的強大動力之一。
互聯網&家電行業巨頭紛紛參與布局智慧建設。在市場中嗅覺最敏銳的互聯網巨頭看中了智慧產業的巨大潛力,紛紛加盟攻占市場(如BAT、小米科技等);而一些傳統的家電企業(格力、Haier)也開始布局智慧家電。在巨頭的印象與帶領下,智慧科技已經迅速崛起,匯聚成了一片藍海。
2、政策環境
新型智慧產業園區的建設加速。上世紀70年代末,招商局在深圳創辦蛇口工業區,由此拉開了中國工業園區建設的大幕。到2011年底中國國家級、省級的工業園區約1800家,全國所有的各種工業園區相加可能超過萬個。隨著經濟產業的發展和新興技術的誕生與發展,老工業區需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由過去低產值加工產業向高產值科技產業的優化。由此在政府的引導下,大量的老工業區開始向以新興產業技術應用為代表的新型智慧工業園區轉化。
政府龐大的的資金投入。在對智慧產業的建設上,各政府部門都表現得不遺余力,如:2013年4月財政部和工信部共同出臺了物聯網專項,明確每年5個億支持物聯網的發展;‘十二五’期間,天津將投入2800億元重點推進光纖城市、無線城市等重要信息基礎設施以及云示范工程;未來4年,東莞將投入200億元,推動實施“智慧東莞”十大工程;福建省將投資835億建設智能環保基礎設施。
國家各部門的政策支持與引導。智慧產業鮮有地得到了大多數政府部門的鼎力支持,紛紛出臺政策誘導我國走上智慧產業的復興大道:2013年8月,中國國務院發布了“寬帶中國”戰略實施方案,部署未來8年寬帶發展目標及路徑;2014年3月,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了《關于成立國家智慧城市標準化協調推進組、總體組和專家咨詢組的通知》,成立國家智慧城市標準化協調推進組、國家智慧城市標準化總體組和國家智慧城市標準化專家咨詢組;2014年4月,交通部發布通知,決定開通26個城市為第二批公共交通智能化應用示范工程;2014年5月,在國家發改委和中國人民銀行的牽頭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送審稿)》上報國務院,將信息化納入信用體系。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