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稱“煤制氣”無助于控霾
實際上煤制氣在中國的發展本身也存在爭議。首先煤制氣仍然離不開煤炭消費,從理論上而言與國家提倡的逐步降低煤炭消費的國策相悖;其次生產煤制氣需要消耗大量水資源,鑒于我國嚴重貧水的現狀,大量上馬煤制氣不現實。我國“十一五”規劃曾提出大力發展煤制氣。各地盲目上馬煤制氣項目,導致國家發改委不得不在2010年收回項目審批權,并在隔年進一步發文限制低產能的項目。
收緊的政策為何在三年后放開?原因仍是上文提到的天然氣供需缺口和環境壓力。填補供應缺口的途徑實在有限,國家發改委在去年11月部署迎峰度冬的會議上還曾要求各地煤改氣等天然氣利用項目不要一哄而上。但控霾壓力空前,這樣的指示很難不被地方當成“耳旁風”。治理霧霾已經從民生問題上升到政治任務,從近日各地兩會流傳出的政府工作報告來看,控霾變成了地方的頭等大事。
2013年9月出臺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更為煤制氣保駕護航:“制定煤制天然氣發展規劃,在滿足最嚴格的環保要求和保障水資源供應的前提下,加快煤制天然氣產業化和規模化步伐。”
在能源化工行業研究者看來,更直接的原因當屬煤炭市場疲軟的刺激。結束十年黃金期增長的煤炭市場讓煤制氣的經濟性開始凸顯,導致“有煤的地方都想轉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主任錢平凡回憶,早在煤價萎靡的1999年,新汶礦業等能源企業就曾謀劃上馬煤制氣,后來因為煤價上漲,項目最終擱淺。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