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伏業面臨嚴重產能過剩 沒有一家企業盈利
單純“擴大需求”存隱禍
隨著裝機規模的迅速攀升,可再生能源補貼已捉襟見肘。
在國家產業政策導向及地方政府的撮合下,銀行的授信方向隨之傾斜。
“如果企業不精通貸款之道,銀行還會手把手傳授技巧。”一位風電設備廠商負責人表示,“企業的絕大部分資金都是借來的。”
不僅新能源產業,造船、平板玻璃、鋼鐵、水泥等行業的產能擴張都離不開銀行的信貸擴張。
一位風電巨頭的財務總監表示:“錢借的越多,銀行和政府越不敢讓你破產。”
據了解,這家風電企業的銀行債務達數十億元,不僅不用著急還錢,還屢屢受到銀行的延期續貸政策,條件只是“先還利息”。
“至少在我的任內不要讓企業破產。”該財務負責人引用某銀行分管副行長的話。
遵循這套獨特的邏輯,地方政府、銀行、企業合演了一出出產能過剩的中國式輪回。
如何挽救中國“風光”難題,最為廣泛的救贖之道集中在“擴大需求”,然而該方法似乎也不再奏效。
以風電為例,企業已逐漸失去擴大裝機容量及生產設備的動力。
“三北地區即使核準了風電場,我也不會去裝風機,明擺著虧本。”楊校生表示。龍源電力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風電開發企業。
“三北”是中國風資源最好的區域,但受制于嚴重的棄風限電,該地區的風電場普遍陷入虧損。
而南方地區限電問題雖有緩解,但因其風資源較差、征地成本高昂、規模有限,致使建設成本居高不下,除龍源電力稱旗下來安低風速風電場可實現微薄利潤外,沒有企業敢于保證盈利。
對風電設備商而言,隨著機組價格從2007年的6000多元/千瓦降至目前的3000元/千瓦,除國電聯合動力這樣的附庸企業外,多數是賠本甩賣。
更為嚴重的是,隨著裝機規模的迅速攀升,可再生能源補貼已捉襟見肘。
華電福新能源公司副總經理劉雷表示:“國家欠我補貼9億多元。”國電科環總工程師楊東稱,“國電集團應收補貼賬款達到近百億元。”中電聯王永干統計,截至目前,可再生能源補貼欠款共計230余億元。“可再生能源的缺口可能會越來越大。”
即使不存在上述兩方面問題,單純的擴大需求也未必見效,無論是光伏還是風電,其中國的產能已超出目前的全球需求量。
陳樂天認為,化解目前的產能過剩,應該從供給端入手。一方面,通過產業轉移,把過剩產能轉移到較低發展階段的國家,如越南、柬埔寨、非洲等地區;另一方面,設定資源、能源、環保標準,淘汰一批落后產能;同時,通過企業兼并重組,提升產能的整體質量。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