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伏業面臨嚴重產能過剩 沒有一家企業盈利
“資源換產業”的誘惑
早已落戶當地的珍貝羊絨在當地政府的游說下,做起與主業毫不相干的光伏組件行業。
在這一過程中,地方政府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英國研究機構Solar media王超回憶了地方政府創造產能的游說能力,2009年,Solar media應浙江省湖州市邀請規劃光伏產業園,政府負責人找到當地做小商品、紡織等各行各業人士,游說他們投資光伏產業。
早已落戶當地的珍貝羊絨即在此過程中轉投與其主業毫不相干的光伏組件,2009年5月,浙江貝盛光伏成立。
據了解,與貝盛光伏類似轉行做新能源的企業為數甚眾,這類企業之前是外行,為的是掙快錢。
“租個廠房。買條生產線就可開工生產,市場好的時候,一年時間收回成本。”北京鑒衡認證中心負責人表示,“深入研發,占領技術制高點,談何容易。中國的低端產能往往過剩。”
但地方政府也不總是笑臉相迎,受本地GDP、財政收入、就業等考核指標影響,那些沒有在本地落戶的企業很難實現銷售。
以江蘇省為例,除龍源電力一潮間帶試驗風電場(試用了9家企業的風電機組)外,安裝在本省沿海區域的風電機組如華銳風電、金風科技、上海電氣等,均在鹽城或大豐市建廠投資。當地的風電開發商龍源電力曾屢屢接到地方政府遞來的“條子”。江蘇省鹽城發改委曾特意下發文件給風電開發商,希望他們優先購買華銳風電的機組。
地方政府的保護主義顯然打破了華銳風電的戰略布局。
據江蘇省地稅局統計,截至2011年6月,華銳風電在鹽城累計投資達到60億元,據華銳風電統計,僅2009年完工的一期工程即可達到每年1000臺1.5兆瓦、300臺3兆瓦、小批量5兆瓦風電機組的生產能力。足夠目前江蘇省全部的風電裝機容量。
但自廠房建成至今,受市場供需變化影響,華銳風電鹽城基地開工始終零零散散,二期工程甚至根本未投入使用,在當地,與華銳風電同樣遭遇的還有金風科技、上海電氣等整機廠商。
不獨鹽城、不唯風電,自2008年國家釋放支持新能源信號以來,超過100個市縣政府宣布建設新能源產業園區。
“地方保護主義利用‘資源換產業’進行誘惑,企業不得不到處建廠,以獲取當地風能資源,再用資源去換訂單。”風電資深專家、原龍源電力總工楊校生表示,“由此造成的擴張是非理性的,具有相當的盲目性,造成了不公平競爭,扭曲了市場。”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