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匯“逆襲”上位 中國企業海外擴張進入新高度
5月29日,雙匯宣布收購美國規模最大的生豬生產商及豬肉供應商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據前瞻網記者了解,這宗中美收購案一直處于近段時間的輿論焦點,美國股市也強烈回應,史密斯菲爾德的股價應聲上揚。
這宗收購案看點何在?首先引起關注的,無外乎就是交易總價,雙匯買斷美方企業已發行股份及承攬下目標企業的債務后,這一交易價達到了71億美元。在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史上,這一數據相當罕見。此前數個大宗收購案中,聯想收購IBM的PC業務,花了12億美元,吉利收購沃爾沃花了18億美元,而10年前T C L購歐洲施耐德,才花了數百萬歐元。從這個意義上說,雙匯收購代表中國企業海外擴張進入了一個新高度。
接下來的一個看點,則在于雙匯的“逆襲”上位。按年總營收,美方企業規模在雙匯兩倍以上,雙匯還只是個混跡街頭的小肉聯廠時,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已經創辦50多年,是美國乃至全球最大豬養殖與肉品加工企業。盡管現在美國需求下降,目標公司業績下滑,但其技術與管理水平等“核心實力”,卻無人能及,完全不是靠粗放式經營并靠廉價勞動力及本土擴張紅利下成長起來的雙匯能比。雙匯現在成長為中國最大,但從技術與管理及企業文化上看,仍差別人一大截。世界上成功的收購都是“以大欺小,以強凌弱”,比如寶馬收購M IN I,雙匯的“逆襲”,被稱“蛇吞象”,或中國“小豬”吃下美國“大豬”,是比較形象的比喻。
然而,收購價創新高,或“逆襲”以小博大,都不是這樁放在中國背景下的海外收購的最本質看點。雙匯的收購過程中國際資本一連串的借力打力等運作,從而為中國那些已經“走出去”或準備“走出去”企業打消排隊爭“國家支持”的念頭,這才具有了時代和標桿意義。換句話說,雙匯收購,代表了中國企業海外擴張從“國家哺乳、海外撒錢”的交學費階段,已經進入了自主并靠國際資本及國際金融手段來確切交割與快速到位經營的階段。
與之前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中資銀行支持、地方政府背書、自有資金充裕等因素不一樣,雙匯收購案似是一場國際風險資本早已經謀劃好的結局,雙匯布下的雙匯國際控股公司和名下的控股公司雙匯發展[1.53% 資金 研報]和雙匯集團,為今后進一步擴張奠定了基礎。雙匯的國際眼光可從其在香港創立以風險資本為股東的雙匯國際之時看出。國際風險資本從一進入雙匯企業之時就在算計退出的最佳機會,他們需要一場這樣的“以小博大”的收購以拉高股價。這種國際資本運作的收購,使得公司在收購前省去了大量的事前成本,其收購模式更易于被雙方國家所認可,應該說,雙匯收購創造了一個供后人學習借鑒的案例。
大約十年前,麥肯錫咨詢公司中國問題專家森克·貝斯特萊因斷然表示,中資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失敗會多于成功”。國際收購市場上,躍躍欲試的中資企業被看成是一窩蜂擠進豪華名牌連鎖店的暴發戶,這些資本市場上的“新貴”,持著“買個路易·威登包”那樣簡單的交易心態,在沒有全盤考慮的情況下就把錢袋子扔給了對方;也有很多國際觀察家把這些“還不會走就開始跑”的企業視為肩負著特殊政治使命的“紅頂商人”,在缺乏創造股東價值的商業動機下,沖擊著國際并購市場的潛規則。正如歷史事實所證明,早期“走出去”者多半折戟沉沙,遭遇“壯士斷腕”命運。雙匯這次收購不論最后成功與否,都將是市場性因素的勝利,這是未來中資企業海外發展應有的非重商主義方向。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