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價格上漲將是必然趨勢 中石油或受益
日前,有消息稱,天然氣價格4月起將大幅上漲,逼近4元大關。這一消息攪亂了3月最后一周的能源市場。盡管發改委的緊急辟謠證明這是一個“烏龍”消息,但已經挑動了公眾對于天然氣價格變化的敏感神經。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天然氣目前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占比約為4%,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4%。而按照“十二五”能源規劃,天然氣的一次能源占比要提高到10%。
然而,現實中,由于存在進口天然氣進銷價格倒掛等原因,中石油等公司的相關業務一直處于虧損的狀態。
既要增加用氣量,但又不能讓企業無限制虧損,同時也不能過多地增加老百姓的負擔,天然氣的價格形成機制就至關重要。
“目前天然氣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占比還較小,這個占比一旦加大,改革起來就困難了。”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
但多位專家表示,由于考慮到天然氣價格上漲對居民和多個行業帶來的影響,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短時間內不太可能推出。
試點不完善
“兩廣”價改試點并未完全反映居民對于價改的承受力。
據前瞻網記者獲悉,3月27日,國家發改委價格司有關負責人針對“近期大幅漲價”的傳聞作出了回應,稱“天然氣價格將大幅上漲”的消息完全不實。同時表示,地方如需調整居民用天然氣價格,必須事先召開聽證會。
但是接近發改委人士也表示,這僅表明不會“大漲”,但從長遠看,天然氣價格上漲是必然的趨勢。
以西氣東輸二線進口中亞天然氣為例,到達新疆霍爾果斯口岸的進口價格,2010年為1.65元/立方米,2012年上半年已經達到2.6元/立方米,這個價格是國內氣出廠價的近兩倍。
目前國內天然氣的定價體系由井口價、城市門站價和終端用戶價三部分組成。國家對井口價(出廠價)、城市門站價實行指導定價,終端價格需經過地方聽證會程序才能變動,國家并不直接干預終端氣價。由此可見,這個機制如不變,即使是實施價改,居民用天然氣價格也不可能短期內大幅上漲。
顯然,相比“漲價”,價格“如何漲”應該是更值得關注的問題。
最多時,關于天然氣價格調整的方案高達6套。綜合目前已知的天然氣價格調整方案, 國家發改委將天然氣分為工業存量氣和工業增量氣兩部分。新一輪的改革將分兩步走,第一步是漲增量氣價,而存量氣以穩為主。2014年將實施第二步,即存量氣價格上漲至增量氣同等價格。
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董秀成給出了存量氣與增量氣的定義:“就是卡定某一年作為時間段,在這一年中的用氣量作為下一年的存量氣,超出這個量的為增量氣。”多方專家都認為這樣的調整方案主要是為了減少改革的阻力,給價格上漲一定的緩沖期。
但林伯強卻對這種辦法表示了質疑:“把增量氣的價格一下提很多,存量氣不變,還不如把二者同時調高一些,把漲價的壓力分化下去。并且這樣分開定價勢必增加一定的成本。”
其實在此之前,為了推動天然氣的價格改革,2011年12月已在“兩廣”地區進行改革試點——將現行以“成本加成”為主的政府指導定價方法,改為按“市場凈回值”法定價。
“市場凈回值”法是以商品的市場價值為基礎,確定上游供貨價格。商品的市場價值按照競爭性替代商品的當量價格決定,最終用戶價格按市場價值確定。用以取代現行的、基于不同氣源及路徑分別制定出廠價格和管道運輸價格的做法。
但在業內人士看來,事實上試點的代表性并不大。
“這個市場化的定價機制本身沒有問題。但現在我們改革定價機制主要解決的是管道天然氣的定價問題,在廣東和廣西使用管道天然氣的用戶很少,主要是進口的LNG液化天然氣等本來就是由市場定價的燃氣。并且‘兩廣’地區本來氣價就比較高,改革前后居民不會有很強烈的漲價感覺。”林伯強說。
而對于改革試點的下一步,他建議:“是不是可以考慮再選取一個大量使用管道天然氣,急需解決由于定價機制不順容易出現‘氣荒’問題的地區進行試點,例如四川省,看居民和企業能否承受。”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