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紡織行業出現倒閉潮 整合淘汰成趨勢
國內棉花產業仍難見起色。雖然國內棉價每噸已高出國際三五千元,紡織企業望棉興嘆,但棉農棄棉種糧的態勢今年仍難扭轉。業內分析認為,我國棉花價格已面臨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這將使紡企由“去庫存”加速進入殘酷的企業整合階段,棉紡織企業需以品牌化、高附加產品贏得生存機會。
棉農棄棉種糧
3月中旬的魯西北,春意盎然。再過不到一個月就是當地種棉花的時節,但在德州、聊城等地發現,原本應該預留的棉田,現在都變成了綠油油的麥田。“原來這一片都是棉田。”山東臨清市金郝莊鎮農民金慶利指著一大片麥田說,這兩年棉花價格低,自家四畝棉田也改種了麥子。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去年9月份,國家上調棉花臨時收儲價格至每噸20400元,折合成籽棉約8.7元/公斤。但由于棉花質量普遍達不到這個等級,德州、聊城等地的收購價一直只有8元/公斤左右,這樣的棉價使農民種棉收益要比種小麥低出三五百元。
“從今年棉農種植意向調查來看,德州地區棉花種植面積還將下降13%左右,只有約110萬畝,而2008年的種植面積為290萬畝。”德州棉花協會副秘書長馬俊凱說。
在全國,情況也不容樂觀。2012年我國棉花種植面積470萬公頃,同比減少34萬公頃。據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的調查,今年全國植棉意向面積6751.5萬畝,同比減少427.2萬畝,減幅6%。
雖然棉農抱怨棉花價格過低,但相對國際棉價又明顯偏高。據監測,3月初進口棉中國主港到岸報價約為1.5萬元/噸,而國內價格為2萬元/噸左右,每噸價差約5000元,這讓下游的棉紡織企業抱怨價格不合理,難參與國際競爭。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