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效補貼政策遇“騙補門” 萬元處罰不具“殺傷力”
不具“殺傷力”的處罰
1萬元的罰款,對于一款產品動輒十萬、百萬出貨量的企業而言,恐怕不構成“殺傷力”。
其實,關于能效標注有明確的制度和規范,為何實際執行起來卻出現各種問題呢?
對此,外界將原因歸結于利益的驅動。據前瞻網記者了解,自從2012年5月開始,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部門相繼推出對空調、電視、冰箱、洗衣機、熱水器的節能補貼細則,在同年9月,中央財政再次擴大節能補貼的范圍,節能家電逐步取代普通家電且備受熱捧。根據中關村[-1.89% 資金 研報]在線ZDC互聯網消費調研中心的調研表明,在潛在的家電消費者中,有78.3%的用戶表示打算購買節能補貼產品。
“的確,我們從節能補貼政策中獲益頗多。”TCL的公關部主管田曉華表示,彩電是其最大的一塊業務,截至2013年2月21日,享受節能補貼的液晶電視總銷量累計接近500萬臺。而格蘭仕的新聞發言人陸驥烈則指出,節能家電已經成為一種購買趨向,對于企業而言會產生綜合效益,包括拉動生產規模和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顯然,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一些企業在能效方面弄虛作假,看中的就是銷售節能產品所帶來的利益。
另一方面,虛假標注付出的代價小、違法成本低,也成為一些企業在虛假標注的道路上堅持不懈的重要原因。根據《能源效率標識管理辦法》第24條內容顯示:違反本法規定,由地方節能管理部門或者地方質檢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和停止使用能源效率標識;情節嚴重的,由地方質檢部門處1萬元以下罰款。1萬元的罰款,對于一款產品動輒十萬、百萬出貨量的企業而言,恐怕不構成“殺傷力”。而且,由于監管乏力,一些企業在后期擅自更改產品初次檢測得出的能效數據也不為人知。
至此,業內人士分析,目前能效虛標已經是普遍現象,部分國際知名品牌家電也在其中。去除家電市場能效等級虛標這一行業頑疾,除了需要企業自律,還需要完善目前的法律法規,通過加強處罰力度、提高能效等級準入門檻等措施,凈化家電市場,推動市場更加有序運行。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