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產業頻遭市場冷落 政策再發力
近年來,國家政策不遺余力的推進新能源產業汽車的發展,但在市場面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正處于尷尬的境地。
在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中,政策的制定者描繪了一幅美好的藍圖,并一直在試圖左右市場發展的軌跡;然而,市場卻永遠是殘酷的,再宏偉的政策拋向它,它都會交回一份最真實的答卷。
無論此前政策的力度是否受到市場無形邊界的制約,2013年,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再度搭上了政策的東風——“為擴內需,2013年將繼續推廣節能和新能源汽車,并引導旅游消費。”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表示。
市場冷落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2012年,新能源汽車“十城千輛”示范推廣計劃宣告落空。由于實際結果與預期目標差距甚大,失望與批評的聲音接踵而來。
從中汽協公布的數據來看,201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12552輛,其中純電動汽車11241輛,在銷量上比2011年實現翻番。目前,我國建成充(換)電站174個,充電樁8107個。但值得注意的是,純電動汽車的銷量又有多少是由私人購買完成的呢?
早在2010年5月,財政部就出臺了《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試點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按照這一標準,插電式混動乘用車最高補助5萬元/輛,純電動乘用車最高補助6萬元/輛。但從實際效果看,私人購買電動汽車的破殼之旅尚未實現,示范城市也未起到示范效果。資料顯示,在上海嘉定示范區內,純電動車私人購買用戶僅有10位。
但是,這樣慘淡的市場反應卻并沒有讓諸多分析人士感到驚訝。前機械工業部部長何光遠表示,一窩蜂地搞電動汽車并不會有好結果。張志勇也表示:“目前,新能源市場很不成熟,也遠遠沒有啟動起來。主要原因在于市場不存在。”上海交通大學汽車工程研究院副院長殷承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推廣電動汽車大多集中于業內人士的討論,并沒有擴散到普通大眾中去,消費者不了解。”
在汽車分析師鐘師看來,“電動車的核心問題是電池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什么都是空談。”有電池企業的人士爆料,我國目前的電池企業數目達上千家,大部分都是本世紀初之后才成立的。由于并不掌握核心技術,能夠生產動力鋰電池的企業寥寥無幾,大部分依靠生產電動自行車電池,或者低速電動車電池維持生存。
而此前的政策,卻很少偏向動力電池生產企業。所幸的是,一向不被重視的動力電池企業也終于在2012年迎來難得的政策利好。9月,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40億元,重點支持全新設計開發的新能源汽車車型及動力電池等關鍵零部件。在先后啟動的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科技專項、“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等重大項目中,投入科技經費近20億元。12月初,財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對初步確定的“2012年度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創新工程擬支持項目名單”予以公示,有8個動力電池項目進入名單。動力電池項目終于獲得利好政策的積極信號。
再探藍海
無論此前市場為政策潑了多少冷水,相關部門繼續推廣新能源汽車的意圖卻絲毫未減。當然,這樣大力度的付出多少也收到了成效,探尋新能源汽車藍海的旅程將再度起航。
前瞻網了解到,2012年歲末,上海市發布了《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試點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市場對各地逐步加入追加補貼行列的預期增強。2013年1月23日,上海地方政策落實后首輛電動汽車向用戶交車,第一塊免費新能源汽車專屬牌照同時送出。此時,上海市私車牌照拍賣價格已飆升至7.5萬元,二手車牌照甚至突破了8萬元,對比之下,一張免費的新能源汽車專屬牌照確實誘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再度受到關注。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