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聯合應對中國新能源危機
8月30日,第五次兩岸可再生能源產業合作及交流會議在保定舉行。超過300位來自海峽兩岸風電、光伏產業界和有關部門的代表圍繞兩岸可再生能源發展面臨的挑戰和政策、未來發展前景,特別是兩岸新能源融資、太陽能分布式發電、離岸風電等領域的合作,進行了深入交流和討論。會議期間,國電聯合動力與臺灣綠建,英利集團與臺灣綠能,江蘇鼎晟與臺達電子等多家企業簽署了多項兩岸合作協議和意向書。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自2009年以來,兩岸在新能源領域方面迄今共已舉辦了5次大規模的合作與交流會議。中國大陸把可再生能源作為轉變能源發展方式、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領域,加快了市場化培育和規劃引導,目前,風電裝機容量已超過5200萬千瓦,規劃到2015年風電裝機容量將達到1億千瓦;光伏發電規劃每年新增裝機容量將超過500萬千瓦。同時,各種新能源示范城市、綠色能源縣以及新能源微電網工程也都正在積極的推進中。
而臺灣方面也制定并實施了“永續能源綱領”,計劃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電力總裝機容量達到1250萬千瓦,其中風電和太陽能發電機分別達到420萬千瓦和310萬千瓦。此外,臺灣啟動了大型海上風電機組研制、海上風電開發和“陽光屋頂百萬座”計劃,并于近期公布了離岸風力發電項目管理辦法,加大離岸風機技術研發的力度,成立了專案辦公室解決風電、太陽能發展存在的問題。
不過,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委會主任李俊峰透露,目前中國大陸的光伏、風能也存在諸多的問題,比如受國際石油價格偏高的影響,國內的新能源產品價格也居高不下,另外世界經濟形勢低迷、國外貿易壁壘、國內同行業缺乏創新技術等諸多因素都給中國可再生能源的市場發展造成了很大困擾。
為解決目前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存在的問題,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強調,兩岸產業界要進一步認識全球可再生能源產業升級的新特點和新趨勢,密切跟蹤國際先進理念和先進技術,加強兩岸可再生能源政策、市場和產業的交流,有效推進兩岸市場共同開發和產業合作,結合兩岸可再生能源產業優勢和特點,重點加強兩岸先進技術研發、綜合應用示范及產業服務體系合作,特別要在兩岸可再生能源面臨國際貿易保護的形勢下,協同應對國際挑戰,共同開拓國際市場,推動可再生能源持續發展。
臺灣工研院副院長吳東權也承認,國際金融風暴和歐債危機對兩岸新能源產業造成了很大沖擊。他建議兩岸新能源產業著手升級轉型,提高產品附加值,不斷增強競爭力,積極開展專利布局。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