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衛企業如何降低反傾銷風險?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獲悉,4月底“中國衛浴行業代表團”對越南、泰國進行考察訪問,代表團成員包括箭牌衛浴、和成衛浴、法恩莎衛浴、安華衛浴、九牧衛浴、天一集團等中國衛浴企業領軍品牌。
中國衛浴企業正在醞釀一場“走出去”的戰略。
隨著中國制造的全球崛起,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的陶衛產品生產、銷售和出口大國。然而光鮮的背后,是中國陶衛行業頻繁遭受海外反傾銷的困境。再加上受樓市調控、人民幣升值、原材料上漲等因素影響,中國陶衛制造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面對來自國內、國際市場的雙重壓力,中國陶衛企業除了積極展開應訴外“反傾銷”之外,也在積極醞釀“走出去”戰略。
在東南亞籌建“中國陶衛工業園”
在為期8天的考察中,代表團共會見了8個與投資相關的部門,并參觀了3個工業園、4家陶衛企業。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了解,泰國、越南兩國在土地租金、勞資、水電燃氣費等方面與國內相比并沒有太大優勢,但基于東盟自由貿易區即將于2015年建立,屆時東盟成員國的貿易關稅將由現在的5%降低為0,衛浴代表團對東南亞地區的投資仍報以極大熱情。
衛浴代表團成員樂華集團的董事長謝岳榮說,“公司每年從泰國進口50萬—60萬平米橡膠木,為了節約成本,考慮在東南亞地區合資或者獨資建立一個橡膠木廠,產品一部分自用另一部分可銷售給家具企業。另外,為了應對歐盟反傾銷,考慮將部分工廠轉移到海外”。
在考察過程中,代表團發現很多來自臺灣、日本的企業在越南、泰國抱團建立工業園的成功案例。為此,代表團萌發了在海外抱團建立一個屬于中國陶衛行業的工業園。此想法也得到眾多企業的附和,隨行企業均表示回國后將積極論證此項目。
“走出去”意在破解反傾銷困境
天一集團是浙江平湖地區最大的出口企業,也是一個純外貿企業,以貼牌生產淋浴房為主。其董事長俞天明表示,企業每年出口額大約為4500多萬美金,但近年來受反傾銷和人民幣升值影響,尤其是27%的反傾銷匯率讓企業壓力巨大。單純反傾銷帶來的損失就占據公司銷售額的3~4成。“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肯定是要走出去的,只是方式和方法還需要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和產品定位來決定”。
樂華集團董事長謝岳榮表示,反傾銷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原來很多出口的產品都不能再出口了,這就逼迫企業更換產品線、提高產品附加值;外加原材料、人工成本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長,這讓原本利潤很薄的陶衛企業陷入困局。在考察東南亞之前,樂華集團還對巴西進行了實地考察,至于究竟在哪投資設廠目前仍在調研中。
樂華集團是國內最大的陶衛生產企業之一,旗下品牌包括箭牌、法恩莎、安華等品牌,其中出口占據總量的15%左右,主要銷往美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地區。對于“走出去”,謝岳榮表示是醞釀已久的事,現在時機已經成熟。
“反傾銷”導致陶衛制造業困境
提到“反傾銷”,多數陶衛人都是愁云密布。尤其是歐盟對中國陶衛產品發起的反傾銷調查,更是讓中國陶衛企業飽受打擊。
2012年2月,歐盟再次對中國陶瓷餐廚具發起反傾銷調查,涉案企業超過2000家,涉案金額達7億美元,規模空前。目前案件正處于調查了解階段,歐盟委員會將于2013年5月作出初裁。業內指出,一旦被課以高額懲罰性關稅,中國的陶瓷餐廚具企業將面臨退出歐盟市場的困局,錯失這個出口占比5成的巨大市場,進而影響到數以萬計的工人就業。
佛山,做為國內最大的陶瓷生產、出口基地,主要出口東盟、歐盟、印度、沙特和巴西。出口歐盟的中國陶瓷產品由零稅率增加到30.6%,甚至69.7%的反傾銷稅,成本飆升直接導致中國陶衛產品在海外的售價高于巴西、伊朗、巴西,并接近意大利水平。至此,中國陶衛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明顯下降。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受歐盟反傾銷影響,2011年1月—7月,佛山對歐盟出口瓷磚下降了17%。一個不愿透露姓名的佛山企業負責人表示,企業出口到歐盟的陶瓷每年平均為300萬—400萬美金,受反傾銷影響丟掉了不少工程單,出口量也下降了一大半。
“走出去”戰略是一把“雙刃劍”
“走出去”真的能拯救中國陶衛行業于水深火熱之中嗎?
純出口型企業天一集團董事長俞天明說,“走出去是肯定的,至于走出去的方式和方法還要根據實際情況做決定”。在訪問東南亞時,俞天明更多關心的是稅收政策和貨幣兌換稅率,“如果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將工廠設在東南亞,不僅能享受零關稅的優惠,還能規避歐盟對華反傾銷調查帶來的困局”。
“在海外建立一個工廠并不難,難的是將它管理好并且盈利”樂華集團董事長謝岳榮說出了自己的擔憂。國內陶瓷企業發展不過十余年的時間,雖然產業規模、生產技術技能都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大多企業仍停留在家族企業的模式,在企業管理、規劃上遠遠跟不上產業發展的速度。如果將工廠大舉遷移海外,一旦管理不當后果不堪設想。
今朝裝飾副總裁汪曉兵表示,繼續尋求低勞動成本、原材料成本的低成本運作只能作為轉型的一個過渡,最終都應該在原創設計、品牌、品質上下功夫。轉型是痛苦的,但不能失去方向和終極目標,否則就會不斷尋求直至無法尋找到低成本的制造地,只是到那時再轉型為時已晚矣。
有業內人士指出,縱觀中國制造業,很多行業在踴躍走出去后又回來了,畢竟中國龐大的市場和消費能力已被全世界所“覬覦”,中國陶衛企業與其選擇走出去還不如將國內市場做到最極致。只要有合適的方式,國內有實力的企業完全可以實施“走出去”戰略。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