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應警惕外貿侵權
近年來,中國“制造大國”的地位不斷提升,進出口貿易快速發展,國內企業頻繁遭遇外貿侵權。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介紹,2011年,上海海關查獲侵犯我國國內企業自主知識產權案件71起,案值人民幣2580余萬元,比2010年分別猛增六成多和近1.9倍,相關侵權商品涉及制造業、消費品等諸多行業。
2011年初,珠海皖通貿易有限公司委托上海運鴻儲運有限公司,向上海海關申報以一般貿易方式向孟加拉國出口鐵掛鎖23.16萬個,案值約45萬元人民幣,相關商品標有“三環”商標。
鎖類屬于上海口岸侵權高風險商品,亦是我國國內企業自主知識產權較為集中的一類商品,這批商品的出口當事人以螺絲刀等偽報品名,企圖蒙混過關。由于海關與“三環”商標權利人——煙臺三環鎖業集團有限公司保持密切聯系,敏銳關注到其中存在的風險點,果斷予以布控,查獲了這批案件。珠海皖通貿易有限公司的這批侵權鐵掛鎖被沒收,并被處罰款4.5萬元。
據上海海關法規處專家姚漪娟介紹,雖然一些國內企業成為侵權目標,但與外資跨國企業相比,相關國內企業在履行法定義務、維護自身權益方面明顯存在“軟肋”。一些國內企業從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的工作人員大多沒有專業背景,企業在面對具體侵權案件時反應過程較長,常常延誤知識產權保護的有效實施,在長期開展知識產權保護上也缺乏合理規劃,大多沒有設立知識產權保護專項資金。
針對部分國內企業反映外貿維權成本高的問題,姚漪娟解釋說,海關一方面監督、協調相關企業合理收取相關費用,另一方面鼓勵權利人在海關案件終結后,繼續積極主張自身權益,并為權利人在民事賠償訴訟中提供有效證據。同時,積極幫助權利人企業申請通過海關總署總擔保核準,發揮總擔保的效用,使得企業申請扣留侵權的資金投入大幅降低。
據了解,近年來,上海海關注重與公安等相關執法機關合作,合力打擊外貿侵權,通過移送案件線索實現刑事打擊,從根本上解決國內企業外貿侵權難以除根的問題,有力扶持了國內企業自主知識產權的保護和發展。
上海是全國最大的對外貿易口岸。目前,上海海關已經部署了聯絡員隊伍,初步形成知識產權保護大網。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