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稀土之爭端進入關鍵期 世貿設專家組調查
日前,美歐圍繞中國稀土出口的爭端正進入關鍵期。昨日,世界貿易組織(WTO)在其網站上發布報告稱,該組織已于周一成立專家組對中國稀土出口政策展開調查。美日歐三方訴中國稀土貿易爭端再度升級。
專家認為,中國已開始加大對稀土行業上游生產環節的管控力度,而不僅僅只采取易被指責的出口配額政策,稀土行業面臨這場訴訟的壓力不會太大。
爭端進入關鍵期
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制7月23日稱,決定接受美國、歐盟和日本的請求,設立專家組對中國稀土、鎢、鉬三種原材料出口限制一事進行調查、審議和裁決。
前瞻網記者了解到,成立專家組是世貿組織爭端解決程序重要環節,也標志這場稀土之爭進入了關鍵的仲裁階段。
按照WTO規則,專家組組建完成后,至少需要半年時間才能提交最終調查報告。之后爭端解決機制還需要進行審議,如果中方對報告提起上訴。一般來說,從正式提起訴訟到世貿組織專家組成、發布初裁再到發布終裁,整個過程大約會持續2至3年。
對外經貿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張漢林表示,該案已進入正式的爭端解決程序,目前中方要盡可能準備好充足的資料或關于稀土產業的相關證據材料,證明我們采取的這個措施不是說像外界指責的主要是獲取壟斷利潤。
出口配額政策易惹爭端
業內認為,中國之所以會面臨這場稀土爭端,與中國長期以來實行稀土出口配額政策直接相關。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稀土以低價被大量出口到國外,私挖盜采與走私嚴重,造成稀土資源直線下降、瀕臨用竭,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鑒于此,自1998年我國政府開始實施稀土產品出口配額許可證制度,并把稀土原料列入了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稀土價格也開始向應有價值回歸。
美國、歐盟和日本等WTO成員,認為中方采取貿易保護主義形成壟斷、推高價格,違反了WTO的貿易規則。
張漢林認為,貿易政策受WTO規則的規范,容易引起貿易摩擦和爭端,而中國要想規避這些指責,應該從產業鏈的上游限制稀土的生產,進而控制其在國際上的供應量,而不僅僅只采取出口配額政策。
《中國的稀土狀況與政策》白皮書稱,目前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產及出口國,以23%的稀土資源承擔了世界90%以上的市場供應。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