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師眾口一詞:國內油價難現“三連漲”
美聯儲9月13日公布第三輪量化寬松政策(QE3)后,國際油價連漲兩日,但近期油價沖高回落趨勢明顯。分析師表示,受抑制因素影響,國內油價難現三連漲。
受美國原油庫存意外大增以及沙特考慮增產等因素打壓,當地時間9月19日,國際油價連續第三個交易日下跌,紐約和倫敦兩地油價跌幅均超過3%。國內成品油調價參照的三地原油變化率隨之回落,外界擔心的10月份國內油價“三連漲”不再明朗。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截至9月19日,三地原油(布倫特/迪拜/辛塔)變化率已回落至0.19%。從11日至18日間的6個交易日,三地原油變化率則為0.09%、0.19%、0.28%、0.41%、0.45%、0.39%,沖高回落趨勢明顯。
按中國現行《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當國際市場原油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可相應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
至昨日截稿時,國際油價盤中跌勢未止:紐約商品交易所10月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WTI)報91.25美元/桶,下跌0.79%;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報107.40美元/桶,下跌0.88%。兩者4天來的跌幅均在8%左右。
分析師稱,受國際油價暴跌影響,三地原油變化率加速下行,今日將跌入負值,國內成品油準時“三連漲”無望。
來自亞洲的抑制因素
美聯儲9月13日公布第三輪量化寬松政策(QE3)后,市場普遍預計QE3將會導致美元貶值,刺激美國經濟增長,拉動原油需求,油價聞聲飆升,連漲兩日,創下四個月高點。
從截至9月14日的美國原油基金持倉量來看,凈多頭不斷增多,原油期價上漲理由充足。
以WTI油價為例,美國商品期貨管理委員會的最新統計顯示,截至9月11日當周,大型投機商在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貨中持倉量為248665手,比6月底增加了120%。
但不想本周卻戲劇性地上演了一把高臺跳水,17日盤中,紐約油價在短短20分鐘時間里下跌了4美元,這一現象甚至引發了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的調查。
摸不著頭腦的分析師都在找原因,其甚至一度猜測是交易員操作失誤所致。
最終,市場參與者不得不承認,這次還是供需“惹的禍”:需求端,全球排名前二的石油進口國——中國、日本需求持續低迷;供給端,全球最大的出口國沙特承諾將繼續增產。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目前,沙特石油產出量已經達到每天約1000萬桶,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投資人認為沙特可能將增產,一些基金借此機會結清倉位。”Jefferies Bache的Christopher Bellew稱。
20日最新公布的匯豐中國9月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初值,再度令市場承壓。當月,這一數據為47.8,比8月47.6的終值有所回升,但仍舊未能擺脫長期低于50的局面。50是經濟擴張與收縮的分水嶺。低于50,意味著中國的制造業仍在收縮之中。
美國庫存的意外暴漲
還有令市場參與者大跌眼鏡的。
9月19日,在白宮官員再度放出動用戰略石油儲備的風聲的同時,美國能源情報署公布,在截至9月14日當周,由于進口和本國石油生產雙雙增長,美國原油庫存大增850萬桶,增幅遠遠高于外界此前預計的250萬桶左右。至此,美國庫存總量為3.677億桶,處于歷史高水平,重壓原油市場。
在供給增加的同時,美國石油需求卻在下滑。過去四周,美國日均石油需求量為1833.4萬桶,為6月1日以來日均需求量最低的“四周”。
同樣是在19日,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秘書長巴德里(Abdalla El-Badri)在澳大利亞的一個礦產資源會議上說,世界上任何地方都不存在石油短缺的情況。
分析師認為,夏季是歐美汽油需求高峰季,而隨著季節性需求旺季結束,再加上北海原油產量大幅增加,全球石油市場供需寬松的局面會日漸顯現,預計短期內國際油價面臨季節性的回落風險。
咨詢公司Utilis Advisory Group的赫布斯特(Alan Herbst)說,按季節性因素來看,很多煉油廠經歷夏季駕車高峰之后,目前開始關注例行設備維護。這降低了它們對原油的需求。
展望后市,分析師斷言,在沒有其他突發性因素(如中東出現更多暴力事件或西方與伊朗的緊張局勢加劇)的影響下,短期內國際油價會延續跌勢,三地原油變化率可能轉為負向運行。與上調可能性相比,10月份國內成品油價下調的可能性更大。
大宗商品交易平臺金銀島發布報告稱,受此影響,目前下游客戶觀望心態較濃,以消耗前期庫存為主,市場成交雖然表現低迷,但價格仍處于高位。各地加油站為提升銷量,銷售策略會相對靈活,油價也會因之下跌。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