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價格大戰誰是最后贏家?
電商價格戰只是噱頭
由京東商城CEO劉強東挑起的電商大戰在經過一周升溫發酵后,漸告一段落,815電商價格戰引發社會熱烈關注,雖然贏了營銷,但卻輸了誠信。不僅蘇寧、國美、當當網、易訊網、庫巴網等相關電商全面參與,蘇寧、國美這些老牌家電巨頭還將戰火從線上燃燒至線下,在全國門店推出比價線上的促銷活動。不過,消費者對這場電商大戰已經有些意興闌珊,因為隨著電商大戰的延續,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發現,“低價”大多只是噱頭。
盡管電商大戰給消費者帶去的實惠有限,但在業界的影響力卻不小。它好比大洋彼岸輕輕扇動翅膀的蝴蝶,引發了電商發展、實體經營、宣傳方式乃至資本市場的一系列變化。
低價策略,栽了
在這場電商大戰中,叫得最響的莫過于劉強東;但最為網友所批評的,還是劉強東。究其原因,主要是劉強東高調的低價承諾最后沒有兌現。
電商為什么喜歡價格戰?最重要的原因是操作簡單、效果明顯。我國的電子商務是在這幾年才迎來快速發展的,各種電商層出不窮,提供的服務也大致類似,所以客戶黏合度非常低。在這一背景下,電商運用價格杠桿能直接吸引消費者眼球,繼而擴大銷售規模。此外,就京東這種靠投資生存發展的電商而言,銷售規模會直接影響電商對投資者的吸引力,所以主持者在缺乏其他競爭方式的情況下,只能選擇價格戰。可惜,這次價格戰已經透支了消費者對低價的信任度。
在批評電商價格戰時,各界都在強調 “電商要有核心競爭力”,但在“核心競爭力是什么”的話題上,又鮮見討論。其實,就電商本質而言,與其他行業沒有明顯區別,所謂的核心競爭力也是同樣的內容:產品和服務。所謂產品,包括產品本身的質量,也包括企業的供應情況。例如,電商為了低價而標注產品“缺貨”,就會在產品上失分。至于服務,包括營銷、支付、配送、安裝等各個環節。就電商而言,此次水分不少的價格戰,無疑在營銷上降低了自身的誠信度,也是失敗的。
電商巨頭阿里巴巴也就“核心競爭力”給出自己的答案:流量和現金流。據前瞻網記者了解,電商發起價格戰,無非是為了追求規模和擴大流量,但從企業發展本身看,即使是信息化時代的電商,也應該死咬商業本質:第一是毛利率;第二是控制成本;第三是在前兩者做好的基礎上再談規模。天貓總裁張勇解釋,將這三條放到具體的運營中,就是電商必須獲取有效的流量和降低現金流轉成本。“天貓在‘8·13’大促中主推母嬰產品,如果關注這個活動的消費者沒有孩子,即使人氣很高也沒有用”,他舉例說。所以,有效的流量是指商家在特定時間內將特定人群召集在一起,才能讓聚集流量所花的成本和企業所得形成正比。同時,電商還要提高現金流周轉率。目前,不少電商的現金結算周期長達60天至90天,這樣的現金流會加大商家長期成本投入,“也許一時半會兒感覺不到,可一旦陷入到這個死循環中,將難以自拔”。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