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豆進口依賴度高達70%
與國外大豆生產相比,我國大豆生產規模小,成本高,抗風險能力小,難以適應市場需要。洪水、干旱、高溫……在農產品的重要生長期,全球多個地區接連出現的極端天氣再次攪動農產品市場,包括大豆、玉米米在內的大宗農產品再現“井噴”行情,國際市場大豆價格一個月內漲逾20%,創下近兩年來的最快漲勢紀錄。國際農產品價格的上漲會否帶動國內農產品價格的反彈?
極端天氣攪動農產品價格
美國國家氣象局日前發表聲明說,美國中西部地區持續多日的高溫天氣連創紀錄,超過50%的國土受到干旱影響。
連續的高溫直接影響農業生產,由于大豆、玉米等產品正處于生長關鍵時期,市場預期持續的高溫和干旱將導致玉米、大豆等作物減產,國際大豆、玉米市場價格大幅上揚。統計數據顯示,美國市場大豆期貨價格從6月初觸底反彈以來,漲幅已超過22%,創下近兩年來的最快漲勢紀錄。
與此同時,玉米價格也連續上漲,美國市場玉米價格從6月中旬開始強勁上揚,據前瞻網記者了解,截至目前,跟蹤玉米期貨價格表現的玉米指數在不到20個交易日上漲了37%,創出2011年9月份以來的新高。
受國際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帶動,國內市場兩大品種也出現強勁上漲,大連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貨主力合約在過去一個月內每噸上漲了近500元,漲幅達到11%。國內玉米市場盡管與國際市場關聯度較低,但受替代等方面的影響,玉米期貨主力合約同期也上漲了近5%,跟蹤一攬子農產品價格表現的農產品指數同期累計上漲了7%。
業內人士指出,在關鍵生長期,天氣對農產品單產和最終面積的影響仍是市場關注的焦點,在天氣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前,市場仍可能維持牛市行情。
進口依賴度高加大漲價壓力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目前我國對大豆的進口依賴度高達70%,玉米的進口量也有所增加,大豆、玉米價格的持續上漲是否會帶動國內相關農產品價格的強勁反彈?
實際上,與國際市場相比,國內市場豆粕的漲幅更大。“一方面,由于油脂產品有替代效應,包括棕櫚油等其他油脂產品的價格漲勢還較為溫和;另一方面,由于生豬存欄量上升,對下游飼料的需求較大。”業內人士說,在目前豬糧比仍不理想的情況下,飼料成本上漲將對養殖行業形成較大壓力。
在一些分析人士看來,天氣引發的供應因素炒作可能會貫穿整個下半年。“在基本面上,大豆等市場并不占優勢,除了天氣威脅美國市場產量外,國內市場種植面積也在減少,去年南美地區減產導致庫存并不充足,預計在明年南美重新開始種植前,市場仍可能處于偏緊的局面。”
國內主糧價格受國際市場影響不大,但大豆產品的漲價或將帶動下游食用油產品價格跟漲。此前,金龍魚等品牌的花生油系列產品已進行調價。“由于原料價格居高不下,本次花生油調價幅度約為8%,這只能略微減輕企業虧損程度,企業仍處于虧損的邊緣。”金龍魚食用油內部人士說。“在大豆市場上,由于前期貿易融資形式進口了大量大豆,因此市場的調價壓力在短期內可能不會顯現出來。”業內人士預計。夏季是食用油消費的淡季,大豆油、菜子油等油品上漲的動力不強,不過,到9月食用油消費旺季時,大豆油和菜子油都可能出現上漲行情。
農產品價格調控出路何在?
從豬肉到大蒜、雞蛋,從花生到大豆……近年農產品漲價“你方唱罷我登場”。專家分析說,一旦食用油價格上漲,方便面等使用食用油較多的煎炸食品,以及餐飲行業價格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從以往的監測來看,可能會小幅跳高。
如何控制農產品價格波動,同時又平衡農民、廠商以及消費者的利益,已經成為一個監管難題。分析人士指出,目前我國農產品時而賣難價格下降、時而供給減少價格大漲的“大小年”現象并未得到真正解決,駕馭市場規律的能力以及保障農戶利益的手段如今看來仍然不足,而且很多農產品價格跟漲不跟跌也讓消費者叫苦不迭。“我國在農產品供應上最大的挑戰就是供應不穩定,農業生產依然脆弱。”
專家表示,國內市場依然是“小農戶”對大市場的格局。我國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一家也就四五畝地,且土地不成片,無法實現規模化、機械化種植,生產成本較高。由于每家每戶生產的數量有限,只能通過中間的商販集中收購,幾經倒手農產品才能“從農場到餐桌”。隨著國內農業商品化、國際化程度的加深,小農戶、分散經營的模式抗風險能力已越來越難以適應市場要求,國內亟須培育一批有實力的農業商業企業,保障農產品的穩定供應。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