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蓄電池行業須警惕產能過剩風險
7月1日,我國將對鉛蓄電池的準入條件進行嚴格限制,部分落后企業將被淘汰,而行業內的領頭企業正乘勢待發。蓄電池行業上市公司正在迎來集體擴張的狂歡。
6月28日,駱駝股份公告稱,公司將與廣西豐業投資共同投資2億元,在梧州投資建設新廠。此外,力帆股份、風帆股份亦相繼發布公告,擬斥巨資擴充產能。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準入條件》的發布與實施,會淘汰許多不合規的小企業,將利好整個行業結構調整,有助于相關上市公司在資源整合過程中做大做強。
不過,業內人士亦提醒,新一輪的擴張,有可能導致蓄電池行業新的產能過剩。
擴張搶跑
“這是個機遇,每個規模企業都會有擴張考慮。”6月28日,駱駝股份董秘王從強坦承。
當日,駱駝股份宣布將與廣西豐業投資聯手在梧州市進口再生工業園區新建工廠,一期工程約2年,投產后年產蓄電池可達350萬KVAH。其中駱駝股份出資1.4億,占比70%。
王從強介紹,此次合作是戰略布局的考慮,豐業投資的全資子公司廣西天鵝蓄電池有限公司,是一家老國企,為上汽通用五菱、比亞迪等車企提供配套,雙方強強聯合可做大做強。
4月25日,駱駝股份與豐業投資簽訂合作備忘錄;2個月后,便簽訂合作協議。合作推動頗為高效,公司某內部人士直言,這與《準入條件》發布有一定關系。
前瞻網記者發現,《準入條件》在布局、產能等多方面制定準則,以規范鉛蓄電池行業發展,終結行業亂象。
業內人士近期指出,準入條件的實施,將有利于鉛酸蓄電池集中度的提升,中小規模企業將逐步退出,龍頭企業市場份額有望提升。
馬不停蹄的并非只有駱駝股份一家。3月1日,《準入條件征求意見稿》甫一公布,各家上市公司就已聞風而動。
4月18日,超威動力(00951.HK)擬在河北新河投資約19億元從事鉛酸動力電池生產,第一階段投資3億,預計該階段完成后,鉛酸動力電池的年產能將達1200萬個。
6月16日,豐帆股份提出擬定增募資5.6億,投資新建年產500萬只高性能密封型免維護鉛酸蓄電池和年產400萬只AGM電池項目。
6月26日,力帆股份宣布擬投資6.7億,用于建設蓄電池、鋰電池生產車間及相關設備,實現年產200萬只摩托車蓄電池、165萬只汽車蓄電池、200萬只電動助力車蓄電池和1萬組鋰電池。
產能過剩?
擴張產能的另一邊卻是尷尬的產能過剩。
“鉛蓄電池產能過剩的跡象在今年3、4月份就已有所顯現,特別表現在電動自行車電池上。”一家中型券商的行業分析師指出。
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表明,2012年1-5月,我國鉛酸蓄電池產量為6746萬千伏安時,同比增長17.57%;其中,5月份增速更是突出,同比增長29.95%,環比增長8.8%。
上述券商人士解釋,去年7月的環保風暴以后,大部分鉛蓄電池企業停產,導致下游嚴重吃緊,因此行業龍頭相繼擴產,并一發不可收。另外,有些地方放松環保監管亦有推波助瀾。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身處下游的電動自行車行業,也開始行業整頓。公開數據顯示,2011年國內電動自行車產量2600萬輛,但2010年僅為2954萬輛,同比下滑12%。
今年3月,產能過剩惡果顯現,主營電動自行車電池的超威動力主動降價。同樣占據該市場份額30%~40%的天能動力,與之率先打起價格戰,“產品售價下調15%左右”。
王從強對此表示:“公司的主營業務是汽車啟動電池,在這個領域,目前還沒有產能過剩的說法。”
但即將實施的《準入條件》,還是讓業內人士擔憂,當下各大巨頭的快速擴張是否會帶來新一輪的產能過剩?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此次準入限制,落后企業最終退出市場,至少需要一兩年的時間,且有些企業會繼續打擦邊球,產能過剩風險仍然存在。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