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行業產能過剩 都是政府惹的禍?
當前,LED產業發展陷入怪圈。一方面是LED產業市場整體頹勢,佛山大部分LED中小企業訂單下降、舉步維艱;另一方面南海羅村又拋出了10年投資300億元圍繞LED產業基地打造“光明新城”的新規劃。有行業人士指出,地方政府對LED行業的盲目扶持是導致產業結構性產能過剩的原因之一。但也有人士指出,目前LED行業的困境源于海外市場的萎靡,也是新興產業成長的必然。
2008年金融風暴來臨時,國內LED產業尚能逆市上揚,為什么今年就出現頹勢呢?
“出口量下降轉銷國內,但國內商用和家用市場未打開,與投資熱不協調。”
佛山照明燈具協會會長吳育林:簡單地說,國內LED今年的困境源于“前方堵了”,而后方“給力過猛”。“前方堵了”是說今年國外市場不景氣,訂單量大幅下降。這就不得不迫使產品往國內市場轉移,但目前國內LED產品絕大多數依賴出口,國內市場還停留在市政工程的需求階段,商用和家用照明市場都沒打開。這就意味著LED產品不好賣了。
后方“給力過猛”則是指國內LED市場投資過熱,生產的產品過多且參差不齊。以佛山為例,5年前,做LED的企業還停留在兩位數,到去年已經有200多家涉足,而現在已經超過300家,80%的佛山傳統照明企業轉型進入到LED行業。這樣一來就給人一種產品積壓、產能過剩的假象。
實際上,LED在中國才剛剛起步,目前的產能過剩屬于短暫的結構性產能過剩,是產業市場不成熟的體現。
“新產能將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釋放,那將是產能過剩的高峰期。”
藍箭電子LED事業部經理雒繼軍:到去年為止整個LED的市場還是比較良性的,產能過剩也不是很嚴重。但投資過熱加速了產能過剩的凸顯。據前瞻資訊數據中心監測顯示,2011年全球MOCVD設備出貨量將在850臺至1100臺之間,而中國市場將占據60%的出貨量。但是按照國內未來3年MOCVD機臺擴增計劃,3年后大陸LED芯片產能將是2009年的10~15倍。
這實際上是地方政府盲目扶持的惡果,大家紛紛將LED產業作為新興戰略性產業來扶持,對于LED照明企業補貼有加。特別是針對MOCVD采購的補貼政策,不管企業是誰都幾百萬地去補,就像雜草和莊稼一起施肥一樣。從去年到現在,佛山做LED芯片的企業一下子就冒出來四家。
目前國內LED照明市場增長的速度在20%-30%之間,而去年上馬的產能卻增加了三倍。按照一年半到兩年的投產周期,新產能將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釋放,那個時候將是產能過剩的高峰期。
“地方政府紛紛上馬LED項目,可能有重復建設,但談不上盲目。”
昭信集團副總經理萬小承:現在國內地方政府紛紛上馬LED項目,可能有重復建設,但談不上盲目。我比較認同佛山市目前發展LED的戰略,近兩年都有一些大的手筆,比如旭瑞光電和國星半導體還有奇美子公司的投產。因為在LED產業領域,仍然是誰掌握了上游,誰就把握了LED產業的核心,否則即使是封裝也很被動。從長遠來看,LED照明的光效還在不斷提升、技術發展的空間還很大,而更為廣大的室內照明市場連初級階段都談不上。因此說LED產能過剩可能只是短期的。
和國外靠家居照明拉動不同,國內的LED產業是依靠市政工程來拉動的。歐美發達國家市民的節能環保意思很強,即使LED照明價格較高他們也接受。但你看看國內有幾個家庭是用LED燈的啊?國外政府對LED的扶持和驅動,不是工程,而是配套政策。比如澳大利亞實行階梯電價,用電額度越高電價越貴,這也促使市民選擇更為節能的LED照明。
今年以來,除了市場環境惡化外,企業經營成本也不斷增加。其中重要配料熒光粉價格從300元/噸飆升至3000元/噸,很多企業舉步維艱。前期深圳等地已出現LED企業倒閉的現象,倒閉潮是否將影響佛山?
“LED照明行業現在站在投資過熱產能過剩的懸崖邊。”
雒繼軍:深圳倒閉的鈞多立是做LED顯示屏的企業,但也給LED照明敲響了警鐘。如果不及時調整產能,LED照明行業也可能出現下一個均多立公司。LED顯示屏市場先于LED照明成熟,前幾年大量資金的涌入造成產能過剩。如今的LED照明同樣站在投資過熱、產能過剩的懸崖邊上,和前兩年LED顯示屏行業如此相似。
新興行業的發展大概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階段,一開始大家瘋狂地涌進去,等到產能出現過剩再收縮,進入一個調整期。佛山LED企業也存在關門破產的危險,但對于未來LED照明廣闊的市場和發展前景而言,這或許是一次即將發生的小波瀾而已。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