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產業產能過剩致使國家不再扶持
日前,溫家寶總理明確指出,2012年,國家將推進節能減排,優化能源結構,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加強能源通道建設。建立促進新能源利用的機制,加強統籌規劃、項目配套、政策引導,擴大國內需求,制止太陽能、風電等產業盲目擴張。
專家認為,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對太陽能、風電等產業的指導意見,目的在于推動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從市場層面來看,對太陽能、風電制造業影響較大,對產業終端如電站開發商等影響較小,主要著眼于未來行業整體的健康發展。
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
自2005年末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鼓勵核能、風能、太陽能和潮汐能等清潔能源發電設備制造業發展之后,我國太陽能發電、風能發電產業進入持續5年的爆發式增長期。
值得注意的是,爆發式增長的背后是產能過剩問題。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測算,2011年我國光伏組件總產能最低為30GW,甚至會達到40~50GW,但全球實際市場需求裝機量只有20多GW。保利協鑫的一位高管也表示:“供過于求起碼有一倍多,多余的20GW只能淘汰。”目前,全球光伏組件庫存有10GW左右需要消化,其中8GW來自中國,過剩的部分至少需要兩年時間才能消化完。
而從風電行業來說,經過2006年至2010年風電連年翻番的高速增長,風電制造企業面臨激烈競爭,2010年風電整機制造企業超過80家。每家最低經濟規模年產50萬千瓦,合計規劃產能達到4000萬千瓦。風電整機產能的擴大緩解了近兩年中國風電機組供不應求的局面,也預示風電整機制造業的白熱化競爭即將來臨。目前風電整機制造業的生產能力僅金風、華銳、東汽3家企業2010年產量就超過1000萬千瓦。
實際上,新能源的投資機會雖然覆蓋了整條產業鏈,但由于有的環節技術要求很高,國內很少有企業能夠涉及,甚至有的環節目前仍然是空白。新能源狂熱投資的背后,是新能源產業鏈低水平、低技術門檻下的重復建設,這種低水平重復建設將使低端產能嚴重過剩,進一步增加能源消耗和環境承載壓力。
供能產能過剩主要是在過去的十年時間里,我們國家的廠商在新能源的制造產業里邊大幅度的擴張產能的同時進軍國際市場的原因,這個產能過剩是因為我們目前的新能源產業主要是以出口到東盟和北美為主,而中國國內的這樣新能源產業在國家整個新能源的產業鏈里面占的比重還是比較低的。我想我們國家的內需將是太陽能和風能下一階段發展的關鍵。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