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困擾中國車市
經歷了高速增長的十年之后,中國車市開始放慢了腳步。然而,無論海內外汽車企業,對中國車市的熱忱卻不減反漲,僅在今年,就預計有廣汽菲亞特、長安雪鐵龍、廣汽三菱等多個汽車企業投產,徘徊在外等待國產的還有英菲尼迪、斯巴魯、捷豹等。姑且不論這些品牌前景如何,單是這些車企新軍預計投入產能,就再次引發人們的好奇:中國車市到底能容納多少汽車?
有機構預測,2015年中國汽車產能將達到3250萬輛,到2016年,中國汽車市場將會是“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及中國)中供過于求問題最嚴重的國家。
事實上,行業內關于產能過剩的呼聲就一直不絕于耳,直至去年年底,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對外發布了新修訂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將汽車整車制造條目從鼓勵類中刪除,目的也是為了規范汽車生產,抑制過度投資。在產能過剩的預警下,新增合資項目能否通過審批?前景變得不是那么樂觀。
產能過剩再度預警
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認為,產能過剩及供過于求將是中國未來面臨的主要問題。
中國汽車制造商正通過合資公司及聯盟形式拓展海外業務,中國也將繼續在全球汽車市場獨占鰲頭。在2016年國際市場中占有率預期將會上升的二十大汽車制造商之中,有9家是中國品牌,包括吉利汽車、上海汽車及奇瑞汽車。
在汽車產業大投入、大產出的背景下,國有20多個省市自治區將汽車產業確定為支柱產業,直至2011年,國內汽車整車企業有130多家,是世界汽車大國中最多的。由于過去兩年國內車市形勢大好,汽車廠家紛紛擴大產能,一些新建項目可望在這兩年投產。僅在去年就有東風日產、北京現代、一汽豐田、一汽-大眾、華晨寶馬等企業的新項目落成或上馬。
雖然去年境況不佳,但自主品牌擴產步伐的節奏一點都不慢。比亞迪、吉利、奇瑞、華晨、江淮等自主品牌的十多個工廠基地在全國各地建廠。按照規劃,2012年自主品牌產能將與合資車廠齊平。據前瞻資訊數據中心監測顯示,僅轎車就將達到1500萬輛甚至更多。但從去年車市動態來看,國內車市已經從過去的激情井噴回歸理性增長階段,即使按照8%的樂觀增長預期,到2015年乘用車將有超過150萬輛的產能放空。
高門檻擋住風險
近期,行業主管部門發布了《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業內人士認為,新《目錄》的調整,很大程度上是針對國內持久不衰的合資企業熱。
早在2011年國內興起跨國車企投資熱潮時,就有業內專家警告,中國汽車發展是否會陷入“巴西模式”陷阱。“巴西模式”的兩個顯著特征是:外資占絕對主導地位以及大量產能閑置。甚至國家統計局警告:“汽車特別是轎車的新產品開發和推出的重要環節,基本上被外商所控制,我國汽車企業有淪為跨國公司附庸的危險”。
雖然如今國內車業并沒有出現完全被外資控制的情形,但當時的擔憂也不無道理,全國乘用車聯席會數據顯示,目前國產轎車70%是由合資企業生產的,合資車企利潤占整個汽車市場的66%左右。即使是國內大企業集團,利潤絕大部分也來自于合資生產。在嘗到利潤甜頭后,也極大激發了擴大產能的沖動。
新《目錄》的出臺,理論上將使無序上項目、擴產能的風險大大降低。而新目錄的直接關系方,則是去年合資傳言不斷的斯巴魯、捷豹路虎項目。富士重工社長吉永泰之承認,中國市場并不樂觀。他表示“形勢很嚴峻,正在就相應的對策進行研究”,表達了有可能改變計劃的想法。而此前奇瑞與捷豹路虎的合資項目,也可能遭遇審批不通過的厄運。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