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力過剩 航運業造船業深受其害
近來,業界人士普遍預測,在運力過剩和國際i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全球航運業造船業頹廢趨勢短期內難有改觀。
一些分析人士表示,金融危機之后,尤其是最近半年內一些因素相互疊加,導致航運業前景不確定性增加。但也有行業人士認為,航運業最終會走出低迷,而亞太地區的岸外業務和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船型的生產銷售仍會是亮點。
新加坡裕廊海港私人有限公司高管表示,2008年是全球航運業的轉折點,由于需求萎縮,行業形勢急轉直下。2009年之后出現短暫復蘇,這讓許多業界人士誤以為貿易會很快回暖,又開始下單訂船。這是造成目前運力過剩的重要因素。
環球海運集團新加坡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赫什·西瓦薩米說,造成運力過剩的因素之一,是金融危機后推遲交付的造船訂單在最近半年內逐漸交付使用,而應該在這一段時期交付的船只又按期交付。兩種供應因素相互疊加,加劇運力過剩局面。因此,未來一年行業前景仍將比較困難。
航運業運力過剩,船舶制造業自然也受到影響。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石永紅說,去年全球船舶制造業新訂單下滑了約一半,中國船舶制造業在去年下半年的新訂單同比也減少了約四成。
他表示,很多企業接到新訂單減少,只能依靠“老”的訂單維持運營。據了解,一部分造船企業的訂單足以維持到今年年底,也有一些企業能夠維持到2013年底。
據前瞻資訊數據中心監測顯示,2012年新船訂造量約為7000至8000萬載重噸,造船完工量預計約為1.5億載重噸。船舶產品供需失衡的狀況將更加嚴重,甚至可能惡化,新船價格可能將繼續下滑。業界人士也表示,中國造船企業還面臨人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的挑戰。
業界人士表示,航運業仍是全球經濟的重要部門,全球貨物貿易的90%仍要依靠海運。石永紅預計,航運業和造船業等在兩到三年內終將渡過困難時期。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方面也表示,萬箱級集裝箱船、液化天然氣船等輪船的建造訂單價格預計將保持平穩。
太古岸外新加坡總經理喬治·霍辛頓表示,亞太區強勁的經濟勢頭是岸外行業前景的重要支持因素,因此其長期前景并沒有那么悲觀。也有業界人士表示,隨著亞洲區內貿易的增加,亞洲已經成為全球海事行業的引擎。
第12屆亞太海事展自14日起在新加坡舉行,為期3天,來自53個國家和地區的1300多家企業參展,比2010年的上一屆展會增加40%,這也顯示亞洲成為全球海事行業的亮點。
這次海事展設有中國展區,共有65家中國企業參展,其中包括集體亮相的江蘇南通船舶制造業基地多家企業。
石永紅說,中國船舶制造業的技術實力與日韓等國相比仍有差距。相對而言,中國企業的優勢集中在勞動密集、資金密集和技術比較成熟的業務板塊。不過,中國船舶制造業近年來仍取得了長足進展。專家指出,中國企業應抓住機遇進行產業升級,加強新技術領域的投入。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