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力過剩問題難解決 2012年集運行業將大洗牌
2011年,歐美債務危機導致國際經濟動蕩不安,出口市場萎縮,貿易增速下滑。
貿易增速下滑對全球集裝箱運輸市場帶來了較大沖擊,再加上運力過剩現象嚴重,2011年全球集裝箱海運市場一路走低,即使夏季運輸旺季也沒帶來好轉,特別是9月后運價一路殺跌,其衰退程度逐步向金融危機時期接近。上海航運交易所12月30日發布的中國集裝箱出口運價綜合指數已跌破900點關口,報收于881點,創2009年8月以來新低,較2010年同期下降16.4%,上海航交所發布的全球15條航線,運價跌多漲少,整體呈現弱市狀態。其運價漲跌與區域經濟有較大關聯度。
由于發達國家經濟增速放緩,需求減速,運價大幅下挫,2011年一些主流航線無一幸免,直接拖累了整個集裝箱海運市場,下降幅度依次為歐洲線、地中海線、美西線、澳新線、美東線,分別較2010年同期下降了41.5%、33%、19%、12%和11%。而新興經濟體國家,主要集中在亞洲區域,經濟增長相對較強,需求穩定,運價出現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香港上升一成多,韓國上升了近二成。但由于主流航線規模大,其運價大幅下降直接拖累了全球集裝箱海運市場,而各班輪公司的經營成本大幅上升,特別是占成本大頭的國際原油價格2011年以來上升了近三成,班輪公司業績大幅下滑。
需求減速 運力上升 運價低迷班輪公司進入“拼跌時代”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最大的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連續8年全球第一,中國的貿易量和集裝箱運輸對全球集裝箱運輸市場至關重要。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盡管2011年前11個月港口外貿集裝箱吞吐量呈現正增長,但增速較上年大幅放緩,呈現逐月下滑態勢,11月增速已下降到負值,其中美國、歐洲方向的集裝箱吞吐量均出現負增長。
在運量下滑的同時,運力增長卻仍在繼續。據前瞻資訊數據中心監測,截至2011年11月底,全球集裝箱船隊規模已達到1520萬TEU,較上一年增加了102萬TEU,增速為7.2%;其中8000TEU以下的增幅不大,增量基本都集中在8000TEU以上的超大型集裝箱船,該船型較上一年增長了23.4%,運力大幅增長,這就是亞歐線成為市場重災區的根本所在。雖然當前市場競爭激烈,但班輪公司為了保住市場份額,不到萬不得已均不輕言“退出”,目前班輪公司已進入“拼跌時代”,誰能堅持到底,誰就能最后勝出,已成為集裝箱運輸業的市場競爭準則,受此影響,大批集裝箱船閑置已不可避免。據Alphaliner統計顯示,截至2011年11月底,已有210艘船合計50萬TEU運力閑置,閑置運力占到總船隊運力的3.5%,為2010年5月來最高水平,盡管閑置船數量尚未達到2009年的高點,但閑置運力的行動仍在進行,并有加速的趨勢。
經濟增長乏力 運力難消化集運市場面臨重新“洗牌”
受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放緩、新興國家高通脹壓力等影響,進入2012年,全球經濟面臨低速增長、貿易保護主義的挑戰,近期國際貨幣組織下調了2012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我國商務部也指出,2012年,歐美外需市場的情況不會有根本性好轉,國內各種綜合成本上漲的壓力也將持續,外貿進出口形勢比較嚴峻。面對今后市場的低迷,各大班輪公司在打價格戰的同時,更注重服務質量提升來爭取客戶,班輪巨頭––馬士基提出了“天天馬士基”,借以其龐大的規模以及準班率來取得更大的市場份額,捍衛其在亞歐航線上的“領頭羊”地位。達飛和地中海航運聯盟和6家船公司組成的超級聯盟——G6聯盟也隨后跟進,市場競爭趨向更加白熱化,新的一年集裝箱海運市場將面臨重新洗牌、組合,上演“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兼并大戲”,直到整個市場被幾大聯盟逐漸瓜分,市場集中度將日益提高。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